製造業碳排大戶只減18% 環團籲1產業加速退場

環境部今天舉辦6大部門的減碳行動方案草案公聽會,監督施政聯盟、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看守臺灣協會等環保團體會前召開記者會。(監督施政聯盟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爲了達成2030年減碳26至30%目標,環境部也分別針對製造、運輸等6部門設定各自減量目標,並在今天舉辦全天公聽會蒐集各界意見,環團批評,經濟部大規模擴張燃氣機組、增設天然氣接收站,根本無法有效減碳,而貢獻全國51%碳排的製造部門減碳目標卻只訂18%,將減碳壓力轉嫁給其他部門,呼籲經濟部儘速調整產業結構,讓高耗能產業瘦身退場並加速工業淨零轉型。

環境部已公告2026至2030年國家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爲減量26至30%,其中針對製造部門,設定2030年減碳18%,能源部門則設定2030年電力排放係數降至0.319。此外,運輸部門減碳目標爲20%。

環境部今天舉辦6大部門的減碳行動方案草案公聽會,監督施政聯盟、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看守臺灣協會等環保團體會前召開記者會,指出能源部門大燃氣,碳排居高不下,且製造、運輸部門減碳目標嚴重不足,2030年減碳恐難達標,呼籲使高耗能產業加速退場。

監督施政聯盟副召集人陳憲政表示,政府喊2050淨零碳排,卻不斷規畫、開發三接、四接、五接、七接,儘管宣稱天然氣發電是過渡能源,但也是屬於高碳排的化石能源,天然氣接收站興建還犧牲了海洋環境,更可怕的是淨零碳排目標可能無法達成,卻讓過渡能源大到變成無法過渡的能源。

他強調,經濟部能源署應該重新盤點並公佈臺灣未來10至30年的天然氣供需量變化路徑預估、天然氣接收站新建、擴建計劃,並針對天然氣政策作政策環評,也應提出接收站退場的生態覆育計劃。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表示,貢獻51%碳排的製造部門,過去19年每年僅平均減碳0.6%,且2022年碳排甚至比基準年增加,到2030年能減碳3至5%就不錯了,經濟部要如何在2030年達到減碳18%目標?

他強調,唯有縮減產業規模,才能達到目的,有效策略包括碳排總量管制應儘速上路,以及透過有力執法汰除環保工安績效不良企業,並提供誘因輔導業者「瘦身」轉型,尤其鋼鐵、石化、紡纖、水泥、成熟半導體制程等傳統產業,目前面臨全球產能過剩、外銷市場已成一片紅海、虧損連連,正是輔導他們瘦身、退場並轉進低污染低碳排產業的最好時機,而不是拿公家資源爲產業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