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迴流 帶動國家經濟與提高就業率

隨着地緣政治的中美貿易戰,臺灣面臨產業外移、內需衰退與嚴重的人才資源外流影響,在產業結構性發展與國家競爭力重新塑造下,激勵製造業迴流設廠投資,並強化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爲臺灣經濟注入新的成長動能。

文.卓越媒體集團社長徐邦浩

過去幾十年以來,自由貿易推動製造業全球化規模,在勞動力成本與擴大消費市場思維下,許多企業集團選擇將生產線移往至東南亞、東歐與拉丁美洲等國,因此造就供應鏈全球化體系。

然而隨着近幾年來的中美貿易戰、地緣政治與淨零碳排等因素影響,全球性供應鏈模式逐漸式微,也顯示出產業脆弱性、安全性與供應鏈韌性越來越重要。美國的關稅政策,帶給所有企業極大挑戰,面對諸多不利的經營環境因素,把海外生產線重新遷回本土的迴流型態逐漸形成,越來越多企業體會到海外供應鏈,在今日經貿衝突環境中,可能帶來的無助風險挑戰,唯有專業技術生產迴流本土後,纔有可能降低這些不確定的地緣政治影響。

製造業迴流的主要因素與正面影響

一、國家安全上的戰略性產業,本土性生產的晶片、電池與醫療設備等,可降低外來的不確定風險。

二、碳中和下的環保與永續發展議題,減少運輸里程降低碳排,以及ESG下的供應鏈建立。

三、製造業迴流成爲重振地方經濟與就業率的方式之一,可解決失去工業化,所帶來的城鄉發展失衡與社會問題。

四、製造業迴流可帶動地方投資與生產產值,不僅可帶來國內的建設,也有助於提升其附加價值,吸引周邊產業聚落,再行推動生產線自動化,進而提高生產效率以及減輕勞動力短缺與成本問題,以保持全球競爭力。

五、國內自制可改善貿易逆差,亦能提升在地的關鍵性零組件供應能力,以增強其自主性產業能力。

六、製造業迴流本土化可重建完整供應鏈型態,無論是原物料、金融、人才培訓、研發設計、運輸物流等,帶動經濟活力與產業創新能量。

搭配各項建設性政策 讓業智慧化升級

一、降低企業迴流門檻以提升投資誘因,提供優惠產業政策,包含稅收、土地、獎勵等創新研發補助。

二、建立穩定基礎能源政策與便捷交通運輸,支持企業升級技術。

三、加強職業教育以及技職訓練,藉由產、官、學的合作規劃,培育出智慧製造所需人才。

四、全面發展國際性經貿文化合作與各友好國家建立共享產業供應鏈合作,降低單一經濟區風險,推動非美國市場消費商機。

美國的全球性關稅政策,帶來企業迴歸本土化契機,是因應全球經濟環境變化下的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脆弱等結構性發展。然而在這變化多端的經貿環境中,也帶來產業智慧化升級,以及強化多元合作供應鏈的安全機會。面對全球製造業環境變化,更需要來自於政府、企業集團與學校教育體系的產、官、學三方面密切合作,再加上海外各友邦企業的供應鏈合作關係,才能爲國家經濟永續發展與社會就業穩定性帶來安全保障。

製造業迴流提升就業率

製造業迴流後,可以直接造就生產線、設備維修管理、倉庫物品管理,以及倉儲運輸等工作機會,以改善失業問題。而且近年來推動AI智慧與自動化作業,需要更多的研發工程師、以及自動化設備技術師與管理人才,製造業迴流有利於勞動市場的人才技能培訓、就業率增加與產業經營發展。

製造業工廠迴流運作,重建上、中、下游供應鏈,可望刺激地方交通、教育、房地產、餐飲等產業復甦成長,帶動地方性經濟發展。加上製造業與科技產業結合後,將可創造更多技術智慧產業,對於從事於學術研究與中高階技職學生人才,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讓少子化壓力問題得到舒緩。

製造業迴流仍須面對現實挑戰

一、製造業迴流後,仍要面對生產線所需要的供應鏈完整性要件,無論是能源、原料與零組件方面,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資本重新建立起來。

二、迴流後的土地、人力資源、環保,甚至於電力問題,是否會造成產品的成本競爭力喪失,政府的輔助資源可否到位。

三、產業迴流後的勞動力結構改變,在企業轉型下的人才技術問題是否出現遞補落差,培訓政策是否能夠完善,都成爲迴流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條件。

四、企業迴流後,若搭配政府單位所提供的進口關稅保護與對外出口補貼方案,可能會引發貿易伙伴的市場競爭報復,影響出口量。

製造業迴流下的商業效益與經濟契機

隨着地緣政治的中美貿易戰,臺灣面臨產業外移、內需衰退與嚴重的人才資源外流影響,在產業結構性發展與國家競爭力重新塑造下,激勵製造業迴流設廠投資,並強化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國家品牌」建立將可爲臺灣經濟注入新的成長動能,並創造數萬個就業機會,帶來深遠影響。

「AI智慧」賦予傳統產業走向數位轉型之際,製造業迴流也同樣牽動少子化問題的解決曙光。透過「AI人工智慧」、「物聯網IoT」以及「雲端大數據運算」分析等科技需求,將可望提升傳產人力素質、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走向智慧生產,成爲科技之島。

傳統產業無論是農牧產品、紡織、機械加工等,若能適時導入「AI智能」,將可望重獲新的競爭優勢,降低產品不良率,不僅可自動調整設備參數,以及即時掌握生產過程中的瑕疵率,減少人爲作業上的錯誤以及材料浪費,後續結合「數位自動化」與「預測維修系統」,將可降低突發性停機風險與延長機械壽命,節省企業營運成本,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迴流企業聚焦於「AI智慧」與「高附加價值」產業,無論是高階半導體、電動車零組件、5G智能設備與生醫科技。唯有傳產的「創新研發」導向,有助於推動臺灣產業升級,擺脫過去以「代工」爲主的低利潤模式,致力於國家品牌建立。產業升級不僅可提高國家生產力與就業率,也讓臺灣的「智能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傳統商品智慧化 可望解決少子化問題

製造業迴流也曝露出臺灣「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尤其是勞動力萎縮,對於企業招募員工與訓練上都構成威脅,同步牽動產業經營命脈。「製造業迴歸」、「AI智慧產業發展」與「少子化挑戰」相結合,將可望構成臺灣經濟重新再出發的關鍵力量。

在AI智慧產業創新研發過程中,不僅強化「技職教育」的專業人才培訓,確保「畢業即就業」的學以致用目的,更鼓勵女性與中高齡者接受職場教育再訓練,並重返工作崗位,透過「托育補助」、「育嬰津貼」與「長照資源」等安全與安心政策,降低與減少家庭與職業生涯上的生活問題。另一方面,在產業升級再造過程中,引進國際高階技術人才來彌補技能缺口,達到技術轉移與文化交流潛在目的。

今日全球企業追求「去風險化」與「供應鏈韌性」,臺灣的國際優勢深受各界肯定,不僅擁有完整紮實電子產業族羣、優秀工程師、便捷交通運輸工具以及迅速的資源補給功能,再加上臺灣的半導體科技、機械精密加工以及生技醫療等傑出產業技術,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工商環境。

在中美科技戰升溫下,臺灣的「創新研發」能力將成爲科技產業的關鍵力量,在面對新時代挑戰中,重新塑造韌性堅強的產業結構、科技整合運用以及社會資源分配等多方面工作,只要持續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培育出「高階技術人才」、以及「自創國家品牌」,將有條件建構出有利的經商環境,持續扮演亞太地區的科技產業樞紐,帶動國內整體經濟向前邁進,掌握時代脈動,爲下一代打造出更有實力的經濟體。

提升技術轉型 樂觀挑戰全球市場

近幾個月以來,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影響,製造業普遍處於觀望態度,民間營建動能持續減弱,鋼鐵工業方面,消費市場持續低迷,尤其是美國將鋼、鋁進口關稅調升至五十%,對多數下游產業的外銷接單以及出貨,皆造成相當壓力;不動產業方面,外有川普的關稅政策導致經濟前景不明,市場消費者信心不足,對內深受銀行房貸限額問題,市場資金動能也相當有限,短期內房市氛圍仍以「調整修正」爲主;運輸產業方面,汽車市場受到「關稅」與「貨物稅」政策拖累,消費者對於購車的意願持以觀望態度,整體市場買氣未見明顯回升。

電子機械業方面,受惠於AI伺服器訂單需求,帶動先進製程產能利用率,因此尚能維持出貨,「先進封裝」與「高階測試」的消費需求仍然是穩定,唯一干擾因素,則來自於「新臺幣升值」的不利影響,抑制下游客戶訂單需求;化學制品方面,受到新冠疫情傳染病復燃,以及AI智能帶動半導體產業發展,推升化學制品拉貨動能;服務業方面,則受惠於歐美零售與店商積極囤貨,還有暑期旅遊旺季帶動市場消費需求。零售業者多借由讓利促銷方式來維持基本客流,多數業者對於未來半年景氣發展,仍持以樂觀態度。

全球關稅政策的變化,逐漸迫使製造業跳脫以往的「成本至上」外移邏輯,進而轉向重視「在地生產」、「韌性佈局」以及「技術導入」的長期核心發展。製造業迴流不僅對於關稅風險的直接反應,更是今日企業尋求「供應鏈穩定」與「掌控關鍵性生產技術」與「營運成本」的重要環節。

卓越雜誌2025.9號4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