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填1所學校比10所更幸福!心理學家:「追求更多」反而不快樂
▲志願填越多學校,可能是個「極大化者」,容易感到不滿足。(圖/資料照)
文/大石繁宏譯者/陳正芬摘自/時報出版《內在富裕》
幸福陷阱的第二個元素是,只要不要求太多,其實就比較容易幸福。社會心理學家貝瑞・舒瓦茲(Barry Schwartz)發現了「知足」的力量。如果你經常覺得「夠好了」,換言之你是個「知足者」,是一個爲了夠滿意的選項,而犧牲最佳選項的人,那麼你更可能對你的決定感到心滿意足。
假設你是高三生,你的學業成績平均點數(GPA)幾近滿分,學科測驗(SAT)的成績也很高,你參與過各式各樣豐富的課外活動,你會想進什麼大學?或許你會想進你可能進入的最佳學校,於是你申請了10所學校。
如果你是上述這樣,那麼你就是個「極大化者」(maximizer)。現在,假設你是個知足者(satisficer),你大有可能進入某間常春藤名校,或者杜克之類的超級菁英學校,但你卻說:「我認爲維吉尼亞大學擁有我要的一切,況且我還可以拿到州民學費減免。」於是你只申請了維大而進去就讀。
現在,假設有一位極大化者進了康乃爾大學,而一位知足者進入維吉尼亞大學。第一年結束時,誰可能比較幸福?一項研究以類似的情節爲主題,發現去讀維吉尼亞大學的人,可能比去讀康乃爾的那人更幸福。這與兩所學校的優劣無關,而與替代選項的概念有關。
讀康乃爾的那位申請了10所學校,意思是有9個「反事實」(counterfactual)。「如果我的SAT再高個20分,或許就可以進耶魯」、「如果我再多一項課外活動,或許就進得去普林斯頓」。
相反地,那位選擇維大的知足學生,沒有任何反事實,因爲這個人找到一所符合所有要求的學校,沒有申請其他任何學校,只要沒有替代選項,就沒有反事實,沒有遺憾。
有些美國人堅信,進入菁英學校等於步上幸福人生之路,殊不知「知足的心態」纔是更可靠的道路。如果你進不去首選的學校,別再想它了,開始尋找目前就讀學校的優點,儘管說的比做的容易,但這能夠使你更幸福些。
●「向上社會比較」是另一個不幸來源
與追求極大化心態密切相關的「向上社會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是「不幸福」的另一個來源。
網景(Netscape)的共同創辦人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在矽谷有過一系列成功的創業經驗,他向新聞記者麥克.路易斯(Michael Lewis)回憶道,起初他以爲只要賺到1千萬美元就會幸福,但是之後網景非常成功,於是他覺得只要賺1億美元就會幸福,之後公司再度一飛沖天,這下子他覺得只要賺到10億美元就會幸福,於是他賺到了10億美元。現在他說:「我想要⋯⋯比賴瑞艾利森(Larry Ellison)更有錢,然後我就覺得夠了。」
根據《富比士》(Forbes)雜誌,2023年克拉克的身價爲38億美元,賴瑞艾利森的身價爲1580億美元,我想着,儘管吉姆克拉克成就斐然,但他不知是否有滿足的一天。就這點來說,研究人員的發現非常明確,索妮亞‧柳波莫斯基和李‧羅斯(Lee Ross)做出結論,「不進行向上社會比較的人,比沉迷其中的人更幸福」。
▲社交媒體容易讓人產生「向上社會比較」。(圖/資料照)
我們受到社交媒體上精心營造的形象疲勞轟炸,除了自己以外的每個人,似乎都在享受人生最好的時光。「向上社會比較」很難避免,但的確是做得到的。我還記得夏洛特鎮百福中學(Buford Middle School)校長強森先生向家長和學生們說過,那個他在維吉尼亞大學讀書時的故事。
住進學校的第一天,強森這位從田納西州來的非裔小孩,拎着幾個裝滿東西的黑色垃圾袋,他注意到其他學生是把東西裝在行李箱裡,於是他問了他的油漆工父親,「我們家怎麼沒有行李箱?」他父親怎麼回答的?「兒子啊,跟別人不同沒啥大不了的。」當你自覺不如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炫耀的人時,不妨想想強森父親的話,「跟別人不同沒啥大不了。」
●丹麥人的幸福秘訣
由於丹麥經常在世界幸福國家排名中名列前茅,於是BBC去丹麥人身上尋找幸福的關鍵。而秘訣是什麼呢?許多丹麥人表示,他們對人生「沒有太多期望」。
丹麥有一句智慧小語說道,「降低你的期望,滿足於你擁有的」。就像我的父親,許多丹麥人珍視「愜意」(hygge),也就是生活中的舒適和小確幸,以及「人生足矣」的觀點。
●「知足者心態」更好?
這是否意味着我們應該推崇知足者心態,勝過極大化者的心態?我並不這麼認爲。知足者心態在人生中有個重要位置,當我買東西、做計劃或者做日常生活的決定時,我會積極使用這種心態,但這樣的心態也有缺點。舉例來說,它會使你滿足於現狀,不願去面對必要的挑戰和個人成長。
這是幸福陷阱的第二部分,在你能有更多成就的地方停下腳步。勿忘《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野蠻人」約翰發出的警告:「我寧可不幸福,也不要你那種虛假的、說謊的幸福。」
佛裡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定會認同約翰的宣言。尼采相信,大部分的人被矇蔽了,以爲必須追求幸福和品德,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中描述,人們如何被誘惑要過着幸福和品德高尚的人生:「他們會以美言,誘使我去做些小小的美德,他們會說服我的腳,踏着輕快的踢踏步走向小小的幸福。我睜着雙眼在這羣人中行走,他們變小,然後更小、更小,這正是因爲他們對幸福和品德的教條,因爲他們的美德也是怯懦的,因爲他們想要獲得滿足,而唯有平庸的美德跟滿足並列,纔不顯得突兀⋯⋯平庸地擁抱小小的幸福,也就是他們所謂的『順從』,他們卑微地瞇眼,看不清整體,尋求另一個小小的幸福。說到底,這羣傻子最想要的就是不被任何人所傷,於是他們取悅並滿足每個人。這是一種怯懦,儘管被稱之爲美德。」
尼采擁護的不是因襲傳統、簡單安適的人生,而是漫遊者的人生。尼采對他自己說道:「我是個漫遊者,也是登山者⋯⋯直到此刻,你才真正步上偉大之路!高山與深谷如今連結在一起,你正步上偉大之路,迄今之前的一切終極危險,已經成爲你的終極庇護所。」
查拉圖斯特拉與所有行走天涯、生活與危險相伴的人爲友⋯⋯「你們這些勇敢的探索者、研究者,所有揚起機敏之帆,駛入驚滔駭浪中的人——你們這些醉於謎語、喜於暮色的人,你們那靈魂之笛誘人誤入每處漩渦,因你們面對威脅時,不願以懦弱的手去摸索前行。凡你們能猜想的地方,就厭惡推論——我只向你們說出我親見的謎,那是屬於最孤獨者的異象。」小小的幸福和意義是危險的,因爲兩者如此具有魅惑力,大部分人會在近乎不自覺之下,被帶向傳統,過着和諧的、沒有衝突的人生,但對於查拉圖斯特拉來說,那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如果你有着「必須一直處在幸福狀態」的壓力,請記住,有時候難過、生氣或恐懼是無妨的,這些情緒爲你的內在生活增添複雜與豐富的內容。
如果你已經對人生滿意,你做得很好,但也不妨花上片刻反思你的「知足者心態」,或許人生可以不光是安適和小確幸,至少偶爾,接下來的篇章裡,我們將會看見「幸福不是美好人生的唯一途徑」。
★本文摘自《內在富裕:用新體驗取代遺憾,活出充滿故事的人生》,作者大石繁宏,芝加哥大學馬歇爾.菲爾德4世心理學教授(Marshall Field IV Professor of Psychology),也是幸福、意義與文化等領域最具權威的人物之一。
許多人認同「人生要追求幸福與意義」這個標準答案,他提出顛覆觀點,一味追求這兩件事,反而容易陷入舒適圈而「充滿遺憾」。他以「內在富裕」的新概念,強調圓滿的人生來自於不斷探索、擁抱挑戰、冒險,累積各種獨特的經驗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