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馭未來 應勢圖新”,陳文輝、張軍擴、吳曉求、李稻葵等解讀當下熱點,涉及宏觀經濟、AI、資本市場、穩定幣......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5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於7月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智馭未來 應勢圖新》。

出席本屆論壇的嘉賓有本站傳媒副總裁田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企業觀察報》社董事長許金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劉煜輝,新華資產基金投資部總經理王德倫等。

▲田華(本站傳媒副總裁)

本站傳媒副總裁田華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在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浪潮下,智慧經濟已然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他指出,“智馭未來,應勢圖新”這一主題精準把握了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數實融合正在催生大量新業態、新模式,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協同努力。在技術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創新已從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升級爲“生存必需品”。

▲許金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企業觀察報》社董事長)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企業觀察報》社董事長許金華強調,金融的“新”最終要服務於實體的“新”。當AI企業需要資本支持研發,當傳統產業需要資金推動轉型,當中小企業需要金融活水解渴,資本市場就應成爲“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這也正是中企研推動“企業信用建設”的初衷——信用是市場的基石,只有讓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資本與實體的循環才能更順暢,經濟的活力才能更持久。

【序·章】開幕演講

▲陳文輝(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發表了主題爲“以股權投資基金爲核心,構建科技創新產業化的金融服務體系”的開幕演講,指出中國需以股權投資基金爲核心,通過耐心資本供給、政府基金引導與“股貸債保”聯動,構建適配新質生產力的金融服務體系。

他指出,中國已具備構建科技創新產業化金融服務體系的政策框架,關鍵在於落實退出機制改革、社會資本帶動與金融創新。通過股權投資基金的核心作用、耐心資本的長期供給、政府基金的市場化引導及“股貸債保”的聯動效應,最終可實現“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爲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PART 1宏觀經濟】問道國民經略

▲張軍擴(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發表了主題爲“當前經濟形勢與對策取向”的演講。對於下半年宏觀趨勢,他分析稱,消費需求有望大體保持相對穩定增長態勢,投資需求可能會略低於上半年,房地產投資止跌回穩仍需努力,製造業投資增長動能下半年會減弱,基礎設施投資受地方財政緊張影響,增幅難以明顯提升。

他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條件沒有改變。只要按照中央要求保持定力,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落實各項政策,優化政策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就一定能推動經濟持續向好,爲長期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李稻葵(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的演講主題爲“從公共財政轉變爲公共金融是打通中國經濟運行瘀堵的關鍵”,他認爲,中央政府多發國債本質上是一種金融服務,並非傳統觀念中“缺錢向老百姓借”。中央政府手中握有資產,就應當有相應的國債與之匹配。具體而言,中央政府應進一步加大短期內多發國債的力度,以此將大量的地方債轉移並置換出來。這一舉措能夠大大減輕地方政府的負擔,賦予地方政府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更大自由度。

從投資角度來看,讓國債成爲社保、保險等長期資金的投資標的,同時理順政府資產與負債的匹配關係。政府無需再大規模搞基建,只需通過調整財政金融包袱,就能打通經濟瘀堵,提升宏觀治理效能,讓經濟迴歸良性循環。

【PART 2智馭未來】思辨創新之路

▲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帶來“物理爲AI及AI爲物理”的主題演講。他指出,人工智能與物理學的深度融合正引發雙向革命。物理定律爲AI算法提供底層約束,AI則成爲破解複雜物理難題的新工具,學科邊界不斷被打破。

他表示,“至少在現在來看,很難想象人工智能能夠像人一樣會實現所謂概念性的突破。也許將來的人工智能能夠完成所有的奧賽題,能夠像一個博士一樣做一個普通的物理學家的研究,但是它肯定是做不了最頂級的物理學家,比如說愛因斯坦,我想它是做不了的。人工智能雖然可以取代很多人,但是不會取代最聰明的人。”

【PART 3應勢圖新】市場策略分析

▲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的演講主題爲“重塑中國資本市場生態鏈”。首先,他就近期熱議的穩定幣問題發表看法:穩定幣只是一種貨幣功能的延伸,是貨幣形態的變化,而非中美兩國的金融較量,這種創新雖然有助於擴展法定貨幣的支付功能,但仍需接受嚴格監管。

另外,吳曉求提出,重塑中國資本市場生態鏈需從供給端、需求端、制度平臺端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供給端方面,要聚焦於具有成長性和可預期性的企業,特別是高科技和科創型企業,優化上市公司結構,科創板和創業板的發展正基於此邏輯,以滿足投資者對風險收益的期望。

需求端方面,當前政策已開始聚焦於拓寬資金渠道,提升資金的多元性和流動性,例如,放寬險資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上限;同時還需突破觀念束縛,比如允許校友基金會等長期資金入市。

制度平臺端方面,從供給到需求需要一個公平透明的平臺,這涉及發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監管、退市及違法處罰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改革核心是公平和透明,要對違規違法行爲進行重大法律修改,加大處罰力度,遏制財務造假、內幕交易、虛假信息披露等行爲。

▲劉煜輝(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劉煜輝表示,在反內卷邏輯全面發力後,中國A股的“順週期”板塊或將成爲超預期的核心方向。光伏、鋰電、新能源車、鋼鐵、化工等行業在限產限價與供給收縮的雙重推動下,有望迎來價格反彈與企業利潤的雙修復,進而帶動相關資產重估。滬深300、滬深500等權重股爲主的指數,有望快速擡升至新平臺。

他認爲,對投資者而言,把握這一週期最重要的不是尋找確定性,而是識別轉折點。資本市場的非線性變化,來自於政治意志、結構博弈與技術躍遷之間的“複合共振”。

劉煜輝表示,2024年5月美國國會正式通過“穩定幣法案”,這不僅是一紙監管文件,而且是一次頗具野心的金融重構嘗試——意圖將岌岌可危的美元信用,通過區塊鏈上高速增長的資產市場重塑其地基。在劉煜輝看來,這是一場“美元POWER的自我救贖”:試圖藉助科技推動下的鏈上資產膨脹,把美債重新錨定在市場信任的“新基石”上。

▲“深度對話:全球資產配置新圖景下的中國策略”環節

最後,論壇的“深度對話”環節由新華資產基金投資部總經理王德倫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劉煜輝圍繞“全球資產配置新圖景下的中國策略”展開研討。

▲劉煜輝(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劉煜輝認爲,中長期資金入市制度加速落地,改變了A股交易生態。A股上證指數呈現低波動率的“螞蟻爬樹”走勢,接近價值投資期待的慢牛狀態,這與資金結構、投資文化轉變及制度完善密切相關。

▲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

在風險提示方面,吳曉求強調需加大對財務造假等資本市場違法行爲的處罰力度,完善賠償制度,營造透明公平的市場環境,規範大股東減持等行爲。劉煜輝建議遠離籌碼博弈,因爲近期遊資、量化虧損比例明顯上升,他建議投資者應聚焦產業趨勢與基本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