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生命是不可收回的成本”烏爾善類型拓荒者
“我覺得只有生命是不可收回的成本,其他的都可以有賠有賺,但是時間是賠了就賠了。所以,你一定得放在一個值得做的事情上。”自神話史詩鉅制《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2023年7月20日公映並且成爲電影圈新晉爆款之後,圍繞“封神”的話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一年後,導演烏爾善攜漫改影片《異人之下》與觀衆見面。儘管全新的國漫改編作品未能獲得觀衆的熱情追捧,但是在媒體鏡頭面前,導演烏爾善依然保持着一貫的情緒穩定狀態,並且對電影類型拓荒這件事,有着勇往無前的執拗。
時間倒退回2011年3月,早在與烏爾善合作開始之前,陳坤就特意來《刀見笑》首映禮捧場。“烏爾善有很多獨特的想法,還很文藝,在我眼裡他是個怪傑導演。能和這樣的人合作,我絕對得爭取,相信在《畫皮II》中,我和周迅都會有很好的展現。”陳坤自曝,投靠烏爾善就相當於買了穩漲的期貨,“看到《刀見笑》中男主角的海報,我真是太喜歡了,已經向烏爾善預定了《畫皮II》中的同款海報,我必須得拍一個那樣的!”同樣看好烏爾善的還有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破天荒支持新人導演成爲《刀見笑》最大投資方,並撬動影片在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步公映。
荒誕武俠《刀見笑》在上映後,以600萬成本豪取2350萬票房,同時也獲得海內外多個電影專業獎項肯定。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刀見笑》入圍最佳新導演、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改編劇本四項提名,最終收穫兩個獎項,烏爾善獲得最佳新導演獎。首部院線影片的口碑票房雙豐收,也讓行業對烏爾善導演有了深刻的印象——開啓電影新類型,獨特的烏爾善美學風格,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樣的創作特徵幾乎可以在烏爾善的每一部影片中都能找到。
2012年6月28日,魔幻愛情《畫皮II》映後的大獲成功,再一次印證了烏爾善執導幻想類型片的優勢。影片在上映後,創造了國產電影七大紀錄,分別是華語片的零點點映票房紀錄(600萬)、首日票房紀錄(7000萬)、單日票房紀錄(9000萬)、最快過兩億紀錄(3天)、最快過3億紀錄(4天)、華語電影的內地首週末票房紀錄(原紀錄2.1億)及華語電影單週票房紀錄(原紀錄2.34億)。
隨着影片票房打破華語電影紀錄,影片口碑也爲導演烏爾善奠定了更好的行業認知度。觀衆評價《畫皮II》爲“被中國式魔幻大片震撼”“ 視聽語言很震撼,有好萊塢大片氣勢”“視覺奇觀”。影片憑藉出色的市場號召力與觀衆喜愛度,也獲得多個行業獎項提名肯定。第4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提名、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提名、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編劇獎”提名。
2015年,烏爾善再一次挑戰了全新動作冒險類型片《尋龍訣》,並憑藉影片獲得第33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提名,摘得“最佳導演獎”獎項。累積了《畫皮II》在概念設計、視覺特效、特效化妝等方向的拓新,烏爾善在《尋龍訣》當中對電影工業化製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與實踐。
“《尋龍訣》是奇幻冒險電影,所以就需要冒險奇觀,特效也就是必備元素,這個電影有1800個鏡頭,其中1500個是特效鏡頭,特效鏡頭佔80%的比例,這也需要我們在前期籌備的時候全部做了一遍視覺預覽,這樣節省了工作量,避免創作量的反覆。整個電影的視覺風格比較寫實,這次我們使用3D拍攝想要傳遞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爲地下世界,相當於把觀衆帶進一個從未體驗過的世界。所以在電影視覺語言上面,跟我們攝影師討論的時候就希望能夠更多的保持1:1.85的大畫幅,還有鏡頭的連貫感。在重要的場景和劇情裡面,設計那些連續運動的長鏡頭和主觀視點,讓觀衆有一種進入空間的體驗感。”談及《尋龍訣》在動作冒險類型上工業化探索的工作經驗,導演烏爾善從劇本改編創作、3D攝影、視效製作、美學設計等各個方面的心得值得分享。頗爲出圈的C刊學術文章“《尋龍訣》與類型電影創作實踐”也被衆多學生奉爲精神偶像,贊導演一邊搞創作一邊寫論文。
2023年7月20日上映的神話史詩《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則全面印證了烏爾善執導幻想類型片的里程碑式的行業影響力。此前,中國工業化大片在海內外最具影響力及市場佔有率的類型還侷限在科幻、戰爭、喜劇、現實題材,自《封神第一部》之後,中國也有自己的神話史詩三部曲。烏爾善在採訪中提到:“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變成當代的文化娛樂產品,讓年輕人從中汲取力量,是每一個電影人的使命。用電影語言講中國故事,重燃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讓年輕觀衆以國潮爲美,讓世界看見中華之美,是《封神三部曲》想要努力做的。”
從2014年確定三部曲形式拍攝《封神三部曲》並啓動劇本改編創作,2016年勘景採風籌備,2017年全球海選演員,2018年啓動封神演藝訓練營,2018年8月開機直至2020年1月殺青,再加上影片後期視效製作週期,影片《封神第一部》自項目誕生至與觀衆見面經歷了十年跨度。
影片上映後,觀衆爲中國自己的神話史詩鉅制感到發自內心的文化自豪感,同時也爲烏爾善導演與劇組近萬工作人員長達十年的匠心製作表示認可。正如金雞獎評委會對《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的評語:影片把中國傳統歷史神話用現代技術手段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大銀幕上,對龐大體量的經典故事完成創新性改編,角色塑造鮮活立體,故事新說大膽創新,在中國電影題材類型開拓、傳統文化傳承和電影工業化探索上具有突出意義。2023年暑期檔至今,《封神第一部》在斬獲26億票房的同時,也帶動了年輕觀衆對商周歷史博物館、古代禮儀、服裝造型等話題的熱議,不少冷門博物館也成爲年輕人旅遊打卡的熱門景點——寶雞博物館探訪姬發故里、殷墟遺址探訪朝歌風雲、山西永樂宮壁畫上尋找封神造型靈感來源……一部熱血好看的神話史詩電影,正在喚醒年輕觀衆對於民族文化自信的文脈基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網絡熱梗、名場面還原、造型cos等方式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從2011年至2020年間,烏爾善從荒誕武俠、魔幻愛情、動作冒險、神話史詩類型的創作過程中累積了大量電影工業化實踐經驗,並且在完成三部連拍神話史詩鉅制之後,在2021年啓動了漫畫改編電影《異人之下》的創作。《異人之下》作爲烏爾善導演在中國電影工業化和類型拓新上的又一次嘗試,爲蟄伏已久的國產漫改電影帶來了新的活力。影片基於國漫IP打造兼具現代性和傳統文化的“異人世界”,呈現出對二三次元互動、人工智能應用、文化元素雜糅、青年情感認同等方面的探索。
儘管在很多觀衆眼中,如果能延續《畫皮II》《尋龍訣》《封神三部曲》的成功,對一個導演來說是更安全的創作方式。但是在試錯的道路上,烏爾善沒有猶豫。爲何要堅持不斷挑戰新的題材與類型?烏爾善回答:“這太吸引我了,我好奇心特別強,特別希望找到那種能讓我學習的項目。沒有做過的東西會調動我的全部潛能去學習研究,然後通過創作結果檢驗作品的質量,我很喜歡這個過程。”
烏爾善直言,如果嘗試沒有做過的類型,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冒險,要做好失敗的準備,“所有第一次的意義在於它的開拓性,因爲沒有人做過,有可能不成功,有可能不被接受,我覺得是一體兩面。既然選擇這個方向,就要全面接受所有的結果,做好準備就可以。”
不同於以前國產各種視效大片多以古代爲背景,《異人之下》是都市異能故事,都市異能美學設計令人耳目一新,展現現代都市與超自然元素相結合的獨特風格,創造出一個既有本土特色又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奇世界。
如果說《封神三部曲》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尊重,那麼電影《異人之下》便是如何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導演烏爾善一直以來都致力於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提煉與重新表達,用新的方式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這也在電影《異人之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漫畫中,作者米二提出了異能的產生方式和運作原理,它們來自於炁、經絡的運行和五行的理論,電影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化。“炁”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是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生命能量,在片中這個概念不只得以延續,還變得“可視化”——異人們的“炁”都有了專屬的顏色。談及原因,導演烏爾善表示,“我覺得要有一個視覺符號,去幫助觀衆分辨每個角色的個性。當某個角色施展異能的時候,觀衆能迅速識別出是誰的功法”。
視效團隊能夠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將原著中描繪的各種異能和場景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衆面前,無論是主角的炁體源流,還是其他角色的拘靈遣將等特殊能力,電影力求還原原著的魅力,特效設計既尊重原作又有所創新。特別是,色彩運用大膽且充滿活力,五彩斑斕的特效呈現角色的特異功能,每一次異能展示都像一場絢麗的煙火秀,視覺衝擊強烈。電影中的打鬥場面數量衆多,讓人目不暇接,也不難想象到經費在瘋狂燃燒。
從神話史詩到真人漫改,對觀衆而言,2024年的《異人之下》是烏爾善電影賽道的一次快速切換。但在烏爾善看來,二者從製作上有多處重合——都完成了對中國電影類型的開拓,表演上都啓用新人演員訓練營,主題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年輕化表達,並嘗試了新的電影技術。儘管《異人之下》未能取得《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的觀衆認可,但在類型拓荒者的道路中,每一次嘗試都是值得的。“人生短暫,得選重要的事幹,尤其是電影導演這個職業,不但是一個腦力消耗極大的工作,同時對體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要在最合適的時間做對的事,在體能和創作力比較強的時候要選擇一些難度高的項目。”未來神話史詩《封神第二部》《封神第三部》與航海冒險《鄭和下西洋》都在創作計劃當中,烏爾善的下一部作品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