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爬樓梯…6旬女臉色發白、小腿浮腫 就醫竟罹「多發性骨髓瘤」
69歲的徐小姐某天爬樓梯,竟在半途喘得臉色發白,小腿開始浮腫,原以爲只是太累,休息幾天會好,沒想到氣喘與倦怠感愈來愈明顯,就醫檢查確診爲多發性骨髓瘤。圖/123RF
69歲的徐小姐一直自認是家中「最健康的人」,平時連感冒都少見,某天,她爬上家裡的樓梯,竟在半途喘得臉色發白,小腿開始浮腫,原以爲只是太累,休息幾天會好,沒想到氣喘與倦怠感愈來愈明顯。家人察覺不對,帶她至醫院檢查,抽血結果顯示血色素僅有正常值的一半,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後,骨髓切片確診爲「多發性骨髓瘤」。
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高冠鈞說,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癌症,主要是漿細胞的白血球癌化,破壞骨骼與造血功能,引發貧血、腎損傷、骨折與高血鈣等問題。當徐小姐聽到「癌症」兩個字,整個人愣在診間,她直呼「我沒抽菸、沒喝酒,怎麼會得這種病?」
多發性骨髓瘤的確切成因至今仍不明,但醫學研究顯示,長期暴露於放射線或特定化學物質,如甲苯、福馬林、染髮劑及塗料等,可能增加罹病風險。此病雖非臺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卻因近年治療技術與標靶藥物快速進步,醫界對其關注度明顯提升,新診斷病例也逐年上升,目前在血液及淋巴系統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僅次於惡性淋巴瘤。
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常與老化相似,因此容易被忽略,如骨頭疼痛、易感疲勞、頻繁感染、因高血鈣容易口渴、噁心、便秘,及腎功能異常等。 有時在疾病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是在健康檢查中被發現。
高冠鈞說,多發性骨髓瘤並非無法治癒,只要配合治療,存活率極高,早期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多采取化學治療,療效雖不錯,但反應時間不夠長,常在一段時間後又再復發,近年醫學界研發新型四合一標靶藥物,可搭配自體幹細胞移植,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在醫療團隊的建議與家人的陪伴下,徐小姐決定接受治療。
高冠鈞說,該治療方法爲第一階段使用四合一標靶藥物,包含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CD38單株抗體及類固醇,療程多在門診完成,副作用比傳統化療溫和,三個月後,檢查顯示M蛋白是否有下降,若下降表示病情獲得控制,接着就可執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徐小姐聽到「移植」,再度退縮,擔心會掉髮、嘔吐、臥牀。高冠鈞表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副作用多能控制,掉髮也只是暫時的,身體會再生。
幹細胞收集過程如同捐血,經分離機取出並保存。正式移植時,醫療團隊先以高劑量化療清除癌細胞,再將幹細胞回輸體內,過程中,徐小姐雖曾發燒、口腔潰爛,但在團隊細心照護下撐過來。第十四天血球回升,第十八天順利出院。骨髓檢查結果顯示,癌細胞幾乎偵測不到,達到「完全緩解」,目前徐小姐進入維持治療階段,生活幾乎回到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