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來做一下超音波」 意外揪出2公分肝癌
▲腹部超音波是篩檢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工具 。(圖/嘉義基督教醫院提供)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一名男性例行健檢接受腹部超音波,意外確診肝癌,腫瘤已2公分大。馨蕙馨醫院胃腸肝膽內視鏡中心主任吳宗勤在臉書分享此個案,強調臺灣B、C肝帶原率雖大幅下降,仍不時有患者未規律追蹤而延誤,最近一個月便發現3例肝癌,民衆不可掉以輕心。
吳宗勤在臉書粉專「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寫道,這名病人自述「只是健檢來做一下超音波」,之前膽囊「有點問題」,結果超音波顯示確實有膽囊息肉和結石之外,肝臟右側也掃出類似腫瘤的病竈,追問病史才得知患者有B肝,但僅偶爾體檢、健檢才做超音波,於是請病患趕緊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針對肝炎,吳宗勤指出,臺灣自1984年起全面施打B肝疫苗,40歲以下族羣帶原率已降至不到1%,相較過去15%至20%有明顯改善,而C肝也因全臺普篩及口服新藥介入,帶原人口從2%至4%大幅降低。不過,45歲以上年齡層仍是高危險羣,若已有肝硬化,即使B肝穩定服藥或C肝治癒,仍有肝癌風險。
研究顯示,C肝病人即使痊癒,若已有肝硬化,每年發生肝癌的機率約1%至3%,雖明顯低於未治療的3%至5%,但風險依舊存在;至於B肝,帶有肝硬化的患者,持續服藥能降低約5至7成的癌變機率,但仍需規律追蹤。吳宗勤強調,這些病人至少應每3個月抽血、半年做一次超音波,才能及早揪出腫瘤。
吳宗勤提醒,門診超音波是簡便、安全的檢查工具,只要操作仔細,靈敏度並不亞於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且無輻射疑慮,對於多數沒有黑便、血便或劇烈嘔吐等顯著徵兆的病人,建議先做超音波,若服藥未改善,超音波也找不到問題,再考慮侵入性的胃鏡、大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