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與“不世俗”(思想縱橫)

於 輝

“有的人認爲,吃吃飯、喝喝酒是人情世故,覺得抹不開面子。有什麼抹不開面子的?是遵規守紀重要,還是人情往來重要?這個問題都想不清楚,還能幹什麼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直擊黨員幹部在人情世故與紀律規矩間的認知迷霧,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知曉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是黨員幹部洞察世事、體察民心、聯繫羣衆的體現。但是,當“知世故”滑向“真世俗”,“情面”便異化爲破紀違規的“鋪路石”。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必須以原則爲盾抵禦“世俗”,既乾淨又幹事,爲羣衆辦成更多好事實事。

“知世故”,不能簡單理解爲庸俗的處世圓滑,其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深植於中國社會土壤的一種實踐智慧。黨員幹部“知世故”,就是要精準把握羣衆的思維方式與利益訴求。基層幹部若不解方言鄉俗、不諳民情民意,政策落地便會困難重重。唯有秉持“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務實作風,真切理解羣衆的思維方式、表達習慣與核心關切,方能精準感知其急難愁盼。這種“知世故”的本質,是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情感共鳴,是密切與羣衆血肉聯繫、提升服務羣衆實效不可或缺的工作方法。

然而現實中,少數黨員幹部將“通人情”曲解爲“關係學”,將“重情義”異化爲“徇私情”,從“知世故”滑向“真世俗”。從收受高檔禮品,到以電子禮品卡搞利益輸送,從“站臺背書”干預市場,到“條子工程”謀取私利,種種行爲披着“人情”外衣,行的卻是公權私用之實。當黨性被所謂“世故”侵蝕,公與私的界限便會模糊不清,“四風”問題也會乘虛而入。

“知世故”的價值支撐是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對人民羣衆的迫切期待與樸素情感,需懷赤子之心去理解,揣滿腔熱忱來回應。俯身傾聽田間嘆息,將心比心化解矛盾,時常往羣衆中間“湊”,在熟知民情中精準施策。面對任何可能觸碰紀律紅線、損害公平正義的“人情”裹挾與“圍獵”,則必須挺直脊樑、敢於說“不”。深諳鄉土人情卻不逾越公私界限,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以鐵面捍衛公心。這種“溫度”與“硬度”的有機平衡,正是“知世故”而“不世俗”的體現。

守住“不世俗”的底線,關鍵要清醒認識公與私的界限,嚴格執行交往中的原則和規矩,在知與守的辯證統一中錘鍊金剛不壞之身。持續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深刻領會“人情之中有原則,交往當中有政治”的內涵,時刻將遵規守紀的剛性原則置於一切所謂“人情往來”之上。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雜考驗中練就“百毒不侵”的政治免疫力和“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真正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剷除“世俗”土壤,離不開嚴密制度的剛性約束。必須持續紮緊權力運行監督的籠子,細化公務交往、政商相處的負面清單,爲黨員幹部劃清“安全區”。健全精準科學的考覈評價體系,堅決摒棄以“人脈廣”“會來事”論優劣的陋習,突出實績實效和羣衆口碑導向。暢通羣衆監督渠道,讓“人情”名義下的違規行爲無處遁形。通過制度之力,讓黨員幹部從“人情負累”中解脫出來,心無旁騖幹事創業。

人情練達不掩赤子之心,世事洞明不忘公僕本色。黨員幹部當在靈魂深處反覆叩問“是遵規守紀重要,還是人情往來重要”這一命題,在紛繁世相中始終錨定黨性座標,抵禦“世俗”侵蝕,方能將“知世故”的智慧轉化爲服務人民的力量,用清風正氣與實幹實績,寫就無愧於人民和時代的輝煌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