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第一步?部分大學將中正堂更名 教團批教部政治掛帥「跑在最前頭」
政府積極推動轉型正義,已經陸續移除威權象徵,高雄林園區熱鬧市區中仍可見一座蔣公銅像矗立在一座三角公園內。記者劉學聖/攝影
教育部於今年一月召集校園尚有待處置威權象徵列管的高中以上學校召開座談會,要求各校辦理清除威權象徵的法定任務。對此,教育團體談到,教育部近日面對政治議題均「跑在最前頭」,打着轉型正義大旗,卻是在製造敵對意識和分裂。
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五條規定,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對此,大專校院依規定,近年陸續移除校內蔣公銅像。
如政大因前中央黨務學校歷史背景,校內多棟建物均以黨政人物命名,但於2023年時,已完成移除四維堂內蔣中正遺像,並將校內公車站蔣公銅像站更名,目前僅保留山上校區騎馬像。
近日教育部重申要求各校清除校內威權象徵,部分大學陸續將中正堂等建物更名。對此,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表示,過去除了實體等銅像象徵外,現在連「名字」都不見容於教育部,教育部形同轉型正義、反中、去中的急先鋒。
段心儀談到,從要軍公教人員簽署未領有大陸身份證等具結,到封殺大陸數間學校,教育部近日面對政治議題均「跑在最前頭」,其他單位尚未表態,就看到教育部先發制人,本次則是打着轉型正義大旗,卻是在製造敵對意識和分裂。
段心儀認爲,大專校院中正樓更名恐只是第一步,若蔚然成風,未來可能涉及如路名變更的層面。但教育部屢屢從政治意識型態着手,政治做得反比教育政策還多,恐怕不是學子之福。
臺北教育工會理事長李惠蘭則談到,蔣中正銅像、中正堂等僅是象徵一段歷史過往,而執政黨稱討厭專制獨裁,「但現在什麼都要拆、要改,反而顯得非常專制。」轉型正義希望消除歷史傷痕、讓族羣更加和諧,但政府此舉反而未看到促進族羣和諧,只看見更多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