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正義行內耗 教育部該改名政治部
教育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年初召集校園內尚有「待處置威權象徵」列管的高中以上學校召開座談會,要求各校辦理清除威權象徵的「法定任務」,引發高度爭議。從軍公教人員簽署未領有大陸身分證等具結、封殺大陸數間學校,乃至要求校園移除威權象徵,教育團體直言教育部面對政治議題均「跑在最前頭」,痛批是打着轉型正義大旗,製造敵對意識和分裂。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教育部部屬機構、高中以上學校有八十一校、一○五項威權象徵,包括蔣公銅像,或是建物以中正、介壽等命名等。如成大光復校區、臺師大公館校區均有中正堂,北科大有中正紀念館,嘉義中正大學、北市介壽國中則是直接作爲校名。
依教育部說法,清除威權象徵是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規定辦理,今年初召開座談會了解各校現況及依法辦理的「困境」,提供校際交流及必要協助,對於學校配合國家轉型正義政策更名,給予肯定和支持。儘管說詞冠冕堂皇,但其真正目的,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去蔣罷了。
做爲全國最高教育學術、體育及青年事務的主管機關,教育部近來一連串的作爲,根本就是不務正業,放着正事不辦盡搞些反中、去蔣的把戲,如果說以中正爲名的學校建物或校名需要改名,恐怕教育部才該改名爲「政治部」 更恰當。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是民國一○六年十二月立法並公佈施行,當時民進黨一黨獨大,無論條文規定是否符合實情,完全是民進黨說了算,但如今依促轉條例設立的「促轉會」已走入歷史,國會朝小野大,時代變遷、社會氛圍都不同,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條文非但應該修正,甚至該考慮廢止,以避免民進黨政府繼續着力政治意識形態操弄,造成國家內鬥虛耗。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二十一條規定,有下列情況的法規應廢止:機關裁併,有關法規無保留之必要者。法規規定之事項已執行完畢,或因情勢變遷,無繼續施行之必要者。法規因有關法規之廢止或修正致失其依據,而無單獨施行之必要者。同一事項已定有新法規,並公佈或發佈施行者。
無論是「機關裁併」或「情勢變遷」,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都到了必須認真思考存廢的時刻,在國會佔多數的藍白兩黨必須主動提案修正或廢止,否則民進黨政府以這部法律爲名,高舉轉型正義大旗進行撕裂社會的勾當,臺灣除了空轉倒退,轉型正義得否實踐似無關緊要。
誠如羅蘭夫人之名言:「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在臺灣,會否是「正義正義,幾多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