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未來:科技重塑世界出版新生態”論壇在廣州舉行
8月15日,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廣東新華髮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國書香節組委會辦公室承辦的“智取未來:科技重塑世界出版新生態”論壇在廣州舉辦。
論壇以“聚焦科技賦能出版國際化,探索行業生態與人才需求新變革”爲主題,300餘位國內外出版同仁聚焦最前沿的AI技術應用情況、技術驅動下的出版業未來、出版新生態下人才需求新變化等議題,共討出版業未來發展趨勢,推進國際出版交流和全球共同合作。
科技賦能與出版轉型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在致辭中指出,一方面,科技創新爲爲出版業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動內容生產範式實現 “質的飛躍”,出版流程完成 “全鏈條升級”,國際傳播渠道實現 “突破性拓展”;另一方面,行業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版權保護、數字鴻溝、技術倫理等挑戰的嚴峻性。
對此,鄔書林認爲出版業要以主動變革姿態構建智能新生態。一是堅守“內容爲王”的根本,讓技術服務於價值傳播;二是注重創新人才培養,加強現有從業者的數字技能培訓,打造複合型團隊,夯實行業發展根基;三是深化國際協同合作,在版權保護、技術應用等領域形成共識,搭建跨國數字內容交易平臺,共築出版命運共同體。
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傳統出版從業者的工作模式、思維方式和生產觀念,“作爲智力密集型產業,出版業將率先走向,也必須走向全新的賽道。”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紀臣表示。
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省版權局)局長倪謙指出,面對全球出版新生態,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落幕,技術迭代重構內容生產,跨界融合重塑產業鏈條,唯有合力才能把握先機。接下來廣東出版將進一步加強與科技企業合作,探索AIGC在內容生產中的應用場景與倫理邊界,並通過制度創新、審慎監管和法治思維應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內容偏差、版權爭議、信息繭房等新課題,在推動創新的同時保障行業安全。
人工智能挑戰與人才新需求
國際出版商協會秘書長何塞·博爾吉諾(José Borghino)表示,人工智能正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出版業的營銷、設計、翻譯、校對、編輯、發行、有聲讀物等環節。有機遇,也會有挑戰,出版商要正視挑戰,首先要從“創造力”這一核心出發,團結一致,爲出版圖書以及人類創造力的價值獲取更多認同。
中信出版集團首席專家喬衛兵認爲,出版業的困境本質上是工業時代傳統模式與數字時代需求的錯位。人工智能介入不僅帶來效率提升和成本優化,還催生“出版+教育”“出版+知識服務”“出版+內容平臺”等發展新路徑。出版社未來的出路可能在於重新定義“書”的價值——從單純的內容載體轉向綜合知識服務或體驗產品,並推動出版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用戶精準化轉型,構建“技術—內容—資本—服務—社羣”的生態閉環。
廣東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肖風華在圓桌討論中提出,未來的出版人才需具備四方面能力:一是價值決策能力,包括跨學科知識整合的能力,對內容文化影響、價值觀導向、倫理邊界的把關能力和創作範式革新等原創性實踐能力;二是技術駕馭能力,高效的人機協同能力以及對算法修正指令與語料質量的把控能力;三是組織整合能力,未來的員工,沒有線性的崗位之分,在出版業的每一個員工都是一個指揮官;四是技術倫理與出版安全的把控,員工需要從“內容加工者”升級爲出版的“安全守門人”,平衡技術理性與人文理性,確保科技賦能下,出版不偏離出版使命。
(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李文芳|藍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