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腦科學論壇在廣州舉行 聚焦神經調控和腸道微生態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3月29日電(記者 蔡敏婕)大腦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是21世紀最具挑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腦科學近年成爲全球科學研究的熱點。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論壇29日在廣州舉行。論壇匯聚來自國內外的600餘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腦科學領域的前沿進展與未來發展方向。

近年來,隨着分子生物學和生理學新技術的加入,人們在人類學、生物學、醫藥學、仿生學、人工智能等領域對人腦的研究手段有了極大提升,已經跨入人腦和電腦互通互聯,相互研究探索、模仿借鑑的新階段。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科主任陸正齊表示,腦科學除了研究大腦結構和功能,還聚焦於大腦疾病,比如小孩的自閉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以及老年人常見的腦血管病、帕金森病等與大腦衰老相關的病症。在此基礎上,腦科學還研究藉助人工智能捕捉大腦信息,通過接收芯片等實現大腦功能的優化。

瞄準腦機接口發展前沿,爲加快相關診療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進程,由中山三院多學科共同組建的“神經調控中心”正式成立,診療範圍涵蓋脊髓損傷、癲癇、帕金森、抑鬱症等神經系統重大疾病,與神經調控技術應用緊密相關的“吞嚥障礙醫學中心”同步成立。

同時,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與臨港實驗室的機構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署,雙方將依託“神經調控中心”等多學科中心,在腦機接口技術研究、臨牀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推動腦機接口技術的創新發展,爲神經系統疾病的診療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而在健康長壽方面,腸道健康成爲關鍵。在人的腸道內,有着上千種不同的微生物,它們與宿主的身體相互作用,影響人體的代謝、免疫、神經活動等,它們就像“第二大腦”,不僅能調節免疫、神經循環系統,還對代謝起着重要作用。

“我們發現,將長壽的小鼠的腸道菌羣移植給普通小鼠,會延長普通小鼠的壽命存活時間。”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研究中心主任靳津希望通過研究,從臨牀結合基礎到未來產業化,找到能夠幫助健康長壽的“暗物質”,“我們可以通過腸道菌羣的評價,預測它可能是否會出現一些早期的疾病,或者提供個性化定製服務,維持人類腸道菌羣平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