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設備“說話擾民”還需精細化管理
據媒體報道,車輛擡杆、快遞櫃、紅綠燈、智能門鎖……小區內外,自帶語音播報的智能設備層出不窮。其中一些設備的語音播報有較強的實用性,有的則似乎是多此一舉。天氣炎熱,家家開窗,各類語音播報聲聲入耳,引來了不少擾民投訴。市民反映,有的智能設備的語音播報聲即便分貝數不高,但因爲頻繁播放讓人反感,或者暴露隱私信息令人擔憂。
身處智能化時代,各種智能設備無處不在,其中,語音播報是很多智能設備的常見功能。這種功能設計無非兩個目的,一個是對用戶起到提醒作用,一個是方便視障人羣。從智能設備廠商的初心來說,無疑充滿善意。然而,這類設備自動“說話”也會帶來兩大副作用,不僅存在噪音擾民問題,而且暴露隱私信息,引發部分市民不滿,如何趨利避害需要引起有關各方重視。
從各方反饋來看,大多數智能設備語音播報作用不大。比如車輛擡杆的立柱上大多都有電子顯示屏,相關信息一目瞭然,而且車主手機上也有信息顯示,所以,車輛擡杆語音播報被認爲多餘。再如,智能快遞櫃的語音播報滯後,不僅擾民,還干擾用戶操作。那麼,這部分智能設備是否應該取消語音播報或者設置爲靜音?此外,也有一些語音播報發揮着功能,例如馬路紅綠燈語音播報有利於視障人羣出行。
也就是說,智能設備該不該“說話”,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其實際用途、服務對象、使用價值來判斷。據媒體編制的智能設備擾民指數排行榜,從高到低分別是車輛擡杆、小區快遞櫃、電動自行車換電櫃、單元門門禁、智能門鎖、紅綠燈。這在提示我們,排名前列的這些智能設備,如果其語音播報作用不大而且擾民,有必要研究論證如何進行科學化精準化管理。
首先,應該分門別類實施精準管理。羣衆身邊的智能設備的語音播報功能哪些可以取消,哪些可以保留,應該根據羣衆意見進行分別管理。哪些設備的語音播報有必要降噪,哪些有必要在夜間靜音,也需要區分管理。這既需要相關生產廠商配合實施,也需要設備使用者按要求操作。也就是說,無論是生產廠商、使用單位還是監管部門,都不能無視羣衆的反饋意見。
其次,針對智能設備“說話擾民”完善法律法規。雖然我國已出臺實施《噪聲污染防治法》,對各種噪音規定了相應防治措施,但智能設備語音播報擾民是種新現象,現有法律法規不太“對症”。原因是,語音播報並非持續性噪聲,難以測定;我國法律法規並未對聲音內容重複性、音調尖銳度等進行明確規定。應當在現有法律基礎上,針對語音播報擾民“打補丁”。
無論何種噪音擾民,都可能侵犯公民安寧權、休息權、健康權。智能設備語音播報一旦聲量過大且重複,特別在深夜等特殊時段,對周邊居民影響不容小覷,除了涉嫌侵權,還影響社區關係、社會和諧等。因此,各個城市主管部門應該聽取受影響人羣(包括市民、視障人士)的意見建議,該降噪的降噪,該靜音的靜音,如此,智能設備才能技術向善,造福整個社會。
從某種程度而言,智能設備“說話權”應掌握在受影響人羣手裡,而非掌握在生產廠商乃至使用者手裡。隨着羣衆身邊的智能設備不斷增多,防治這類設備噪音擾民不能缺席。這不是民生小事,其關乎社會治理。(馮海寧)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