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低俗直播勢在必行
近期,多名網絡主播因直播內容低俗、擦邊等問題被平臺封號乃至被警方行政拘留,低俗直播這一頑疾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網絡直播帶上了歷史舞臺。當網絡直播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爲數字經濟發展新引擎時,其與生俱來的三大特性——更易觸達、更難監管、更快傳播,展現得越來越明顯,一些低俗內容也藉機開始肆意傳播。
更易觸達,讓低俗內容無孔不入。一部手機、一次點擊,網絡直播便能穿透時空壁壘直抵億萬用戶。零門檻的便利性,造就了直播間門庭若市的熱鬧,贏得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但同時,開始從“幕後”走向“臺前”的直播間主播羣體,素質良莠不齊,水平高低不一,爲低俗內容留下了野蠻生長的空間。當技術賦權爲低俗內容提供了傳播渠道,觸手可及的便利性無疑將進一步放大風險。
更難監管,暴露治理體系深層矛盾。網絡直播的難管,大多因爲直播數據量龐大,人力監管杯水車薪;特殊語境下的諧音詞、隱喻動作,令AI審覈頻頻失守;違規主播頻換馬甲,“貓捉老鼠”遊戲層出不窮;“低俗”定義缺乏量化標準,衆口難調;低俗內容從出現到下架,存在難以彌合的時間差。當技術發展跟不上網絡黑產的迭代速度,監管便陷入被動循環。
更快傳播,裂變效應下危害倍增。手機開播即生產,用戶點擊即入場,技術發展催生的光速傳播,重構了內容擴散邏輯,直播間的生產之“快”、入場之“快”,爲其帶來衆多擁躉。社交媒體的互動讓用戶從旁觀者變爲生產者,對直播內容的切片傳播形成了內容創作的二次裂變,當低俗內容借力技術實現指數級擴散,其危害已難以消弭。
文化事關人心,網絡直播對價值觀的潛在塑造需要被人們正視,網絡直播內容生產的低俗化傾向更需要引起人們的警惕。治理網絡直播低俗亂象,不僅勢在必行,還應久久爲功、持續加碼,唯有以強力監管破解技術藩籬,以量化標準釐清治理尺度,以跨平臺協作斬斷黑產鏈條,才能清朗網絡空間、淨化數字生活、築牢數字經濟發展根基,讓網絡直播真正成爲傳遞文明的橋樑,而非販賣低俗的工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雷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