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聲音】上觀新聞 | 李培鑫:深化對口幫扶,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強化服務和落實國家戰略的統籌聯動,有效尋求合作共贏的切入點。
7月10日,上海召開新一批赴對口支援幫扶地區援派幹部人才代表座談會,提出以實幹實績把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各項工作推向深入。此前召開的市委常委會會議也指出,要扛牢對口幫扶工作政治責任,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會議部署要求落地落實。
開展對口幫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上海高度重視、積極落實對口幫扶工作,滬滇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援疆、援藏、援青取得顯著成效。進入新時代,適應新形勢、立足新要求,上海要進一步探索新形式和新舉措,不斷開創對口幫扶工作新局面。這既體現了上海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全國發展全局的政治責任,也是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必然選擇。
對口幫扶賦能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推動共同富裕的有效實現。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要着力縮小區域和城鄉差距,切實保障共同富裕。爲此,需堅持“全國一盤棋”,充分發揮先發地區對後發地區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消費、民生等方面的幫扶,推動實現後發地區的稟賦條件和比較優勢,立足特色產業提高自身競爭力和發展水平,協同推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民生保障的不斷完善,加強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的深度融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共同富裕。
第二,加快新發展格局的協同構建。一方面,通過對口幫扶加強國內區域間的合作聯動,以產業和消費幫扶促進要素與產品的跨區域流動,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發展優勢和內需潛力,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對口幫扶合作來提升沿海開放與沿邊開放的協同開放水平,持續推進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共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第三,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文化合作也是開展對口幫扶的重要方面。雲南、新疆、西藏、青海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上海與當地開展文化交流交往、文化項目開發、文化產業合作等活動,有利於加強文化融合,提升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提升,爲增強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認同感提供重要的支撐。
第四,加強生態綠色的轉型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轉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上海與對口幫扶地區加強合作與雙向賦能的重要領域。對口幫扶地區擁有豐富的綠色能源,上海則具有顯著的技術優勢和綠電需求,相互間在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的上下游互動、綠電資源的供給和需求對接等方面具有較大合作空間。通過資源對接和優勢互補,加強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共同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
全方位、深層次推進對口幫扶工作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上海進一步加強對口幫扶工作,要立足國家戰略要求與發展大局,做好資源稟賦對接與優勢互補,將上海的資金優勢、創新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與對口幫扶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應用場景優勢等緊密結合,強化服務和落實國家戰略的統籌聯動,有效尋求合作共贏的切入點。同時,基於“企業+資源”“研發+生產”“總部+基地”“市場+產品”的“四個+”合作模式,促進對口幫扶的雙向賦能,積極推動上海經驗的有效複製,擴展“上海經驗+複製推廣”。
在此基礎上,統籌考慮產業、勞務、消費、開放、文化、社會等不同維度,整合多元實現路徑,全方位、深層次推進對口幫扶工作。
第一,加強資源整合和平臺建設,推動產業發展相互賦能。新時期,對口幫扶要由“輸血”向“造血”轉變,立足當地特色和重點產業增強其內生髮展能力,在進一步增強幫扶資金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推動產業協作與互利共贏。上海與對口幫扶地區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核心功能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要進一步發揮人才、技術、資金的作用,激活對口幫扶地區特色農產品和綠色能源等稟賦優勢,推動產業項目深度合作,將資源優勢轉變爲產業優勢,實現供需匹配、相互賦能、共同發展。要提升產業園區和平臺載體的共建水平,完善合作模式和體制機制,打造一批如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等的標誌性合作園區,通過“築巢引鳳”吸引更多的企業到對口幫扶地區投資佈局。
第二,精準對接促進勞務協作,完善就業市場的供需匹配。開展勞務協作和就業培訓幫扶,既是產業合作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一方面,針對上海當前勞動力市場規模與結構性問題導致的供需不平衡,組織推動對口幫扶地區勞動力到上海就業,另一方面,根據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加強就業培訓和幫扶,促進勞動力在當地就業,不斷提升收入水平。爲此,要積極推動勞動力技能培訓和校企、校校合作對接,共建技能人才培訓實訓基地,通過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等形式共育高技能人才,共同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同時不斷完善對接機制和平臺建設,打造勞務協作信息交流平臺,協同做好務工人員輸送、入職等保障服務工作。
第三,持續有力開展消費幫扶,積極促進市場的雙向拓展。要進一步發揮上海的市場和平臺優勢,增強上海的消費幫扶能力,完善消費幫扶模式,不斷增強消費幫扶成效。深入開展“雲品入滬”等行動,持續打造“百縣百品”,提升消費幫扶品質化、品牌化、規模化。完善對口地區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平臺,舉辦對口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活動,圍繞“五五”購物節等重要平臺節點舉辦各類推介會、展覽會,鼓勵上海商超企業和電商平臺建立展銷對接合作,打造“上海對口地區產品館”等特色線上展銷平臺,豐富產品展示展銷和宣傳推介渠道。另外,鼓勵推動上海企業在對口幫扶地區建立農產品供應基地,協助對口地區完善物流體系,提升品牌建設和營銷能力。
第四,增強經驗複製和戰略合作,促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上海處於對外開放的前沿,而對口幫扶地區則基本都是內陸沿邊開放的重要省份。加強地區間的開放合作,也正是沿海開放與沿邊開放協同推進、共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要求。上海在自貿區建設、制度型開放等方面具有先行先試的優勢,要積極推動上海經驗的有效複製和推廣。此外,加強相互間在產業、資源、自貿區、邊境貿易等方面的合作,在共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找準優勢互補的切入點,拓展合作發展的新空間。
第五,強化文旅產業合作開發,推動多元文化交流交往。自然風光與文化民情的差異與融合,爲上海與對口幫扶地區的文旅合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可以通過資源整合、線路開發、市場推廣、客源組織等多種途徑,共同助力對口地區旅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康養平臺的聯合打造。同時,協同推進文創產品開發與市場推廣,在推動當地民族文化與上海海派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尋找新的文化創意點。此外,要進一步加強上海與對口幫扶地區的文化交流交往,組織開展兩地文化交流展演等活動,共同策劃和創作文化產品和文藝作品,不斷增進文化的浸潤與融合,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促進民族團結。
第六,拓展智力幫扶與民間交往,提升多元主體參與合力。切實加強上海在教育醫療、幹部建設等方面的智力幫扶,進一步拓展“組團式”幫扶成果,持續做強“組團式”教育醫療幫扶品牌,加大柔性人才支援、“小組團”幫扶的支持力度,促進學校和醫院的結對合作、人員培訓、專家指導和線上遠程共享。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幹部扶貧和雙向交流掛職機制,發揮掛職幹部人才橋樑紐帶作用。此外,對口幫扶工作要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全面推進,鼓勵各類商協會等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發揮更大作用,激發民間交流和企業幫扶的熱情,支持企業設立幫扶協作部門。
(作者爲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上觀新聞
製作審覈:院黨委宣傳部
(院科研成果傳播辦公室)
責任編輯:王立偉
上海社會科學院積極響應中央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號召,以構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爲目標,大力實施智庫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成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重要基地,成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強陣地,成爲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主要平臺,成爲具有國內外重要影響力的國家高端智庫。
上觀號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