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成績的家長,不會教出“真正的學霸”

‍‌看着現在不少家長,像上了“戰場”似的,把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安排得滿滿當當,似乎只有拼命趕超,才能贏得未來。

這些家長,焦慮得不得了,總覺得如果孩子不早早成才,未來就會落後。

爲了避免這種“落後”,他們把孩子塞進各種補習班,報上各種特長課程,彷彿世界的重擔全落在了他們孩子的肩上。

然而,這些家長似乎忘了一點:

學習,從來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穩步的積累,而非急功近利的衝刺。

試想一下,假如每個家長都只盯着孩子的成績單,看到成績上有點小波動,就心急如焚,那麼,孩子的未來到底會怎樣?

真正的“學霸家長”,其實並不只關注分數的高低,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獨立的思維方式,幫助孩子在漫長的學習路上,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方向。

成績確實重要,但更爲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真正的成長。

所謂“雞娃”的教育模式,暴露出很多家長教育觀念上的誤區。

我們不妨從多個角度深入剖析,看看家長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過度依賴外力、急功近利,以及過重的權威性控制,這些都是問題的根源。

01 過度依賴外力,忽視思維的培養

不少家長,一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立馬就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目標明確——提高考試成績。

家長們大多認爲,孩子能不能拿到好成績,完全依賴於外部輔導、外部老師,而忽視了孩子自主思考和學習方法的培養。

短期內,成績的提升或許能帶來一時的欣慰,但這種提升,並不意味着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反而,過度依賴外部輔導,可能會讓孩子失去主動思考的動力,甚至削弱他們對知識的興趣和自信。

有一位家長曾告訴我,她的孩子成績一直很好,每次家長會上她都能驕傲地展示孩子的成績單。

爲了讓孩子更上一層樓,她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特別訓練”:

除去學校的補習外,還爲孩子報了數學、英語、物理等各類輔導班。

表面上看,孩子成績越來越亮眼,甚至在學校裡成了“小學霸”。

但是,直到有一次老師提到,孩子雖然做題速度快,但對背後的知識原理理解得不夠深入,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原來,孩子的成績並不是建立在思維的深度上,而是應試技巧的堆砌上。

這種表面的成績,難以支撐孩子在更高層次的學習中繼續前進。

真正的學霸家長,應該知道,輔導班能幫助孩子提高分數,但無法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這個過程,需要孩子自己通過不斷的思考與實踐,逐步積累。

02 過分急功近利,錯失長期潛力

當前的家長,尤其是在教育競爭愈加激烈的環境下,常常焦慮於孩子未來的成就,急功近利地期望看到短期內的成績提升。

他們認爲,孩子如果沒有在某個學期拿到班級前幾名,就等於自己的教育失敗。

這種心態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尤爲顯著。

然而,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不會讓孩子走得更遠,反而會讓他們錯失最寶貴的成長時間。

這種急於求成的教育方式,常常源於家長的焦慮心理。

他們認爲只有通過提前超前的培訓,才能讓孩子站上“高起點”。

但實際上,孩子的成長,和一顆未萌芽的種子一樣,需要時間的滋養。

過早地給予孩子過多的壓力,可能導致孩子產生焦慮,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

我認識一位家長,孩子在小學三年級時成績中等偏上,她便決定爲孩子報了多個輔導班,甚至把孩子送去奧數和各類特長班。

結果,孩子成績確實有所上升,但她漸漸發現,孩子開始變得焦慮,甚至開始討厭學習。

成績的上升背後,是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逐漸流失,直到孩子升上初中,成績大幅下滑。

顯然,過度的短期衝刺並沒有帶來長遠的好處,反而讓孩子的成長之路變得崎嶇不平。

真正的學霸家長,注重的是孩子長期的潛力,關注的是,如何幫助孩子在穩定的步伐中積累知識,提升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期成績的提升。

他們能夠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長,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需求,確保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

03 過重的權威,缺乏情感聯結

一些家長,尤其是傳統教育背景較強的家長,往往認爲教育就是“指令式”的,孩子要完全服從家長的安排。

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往往缺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的學習完全是爲了迎合家長的期望,而不是出於自我驅動。

這種方式雖然可能讓孩子在短期內表現得較爲優秀,但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逐漸產生牴觸心理,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感。

有一位高年級學生告訴我,儘管他的成績一直很好,但他感到自己的學習完全是爲了滿足家長的期望,而他自己卻早已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更嚴重的是,這種“強權式”教育,常常讓孩子感到壓抑,失去了自己對未來的認知和興趣。

優秀的家長知道,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啓發。

他們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爲孩子的傾聽者和引導者,而不是單純的“指揮官”。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不僅能夠健康成長,還能在家庭中,感受到真正的支持和溫暖。

所以說,爲了避免“雞娃”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家長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

真正的責任,並不在於一味地追求短期的成績,而是要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技巧。

家長要耐心,尊重孩子的內在發展,而不是通過外部的壓力來強迫孩子學習。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真正的自我驅動下,走得更遠,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