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雨林計劃重科技輕人文?蘇俊賓示警人才失衡風險

行政院會14日討論「智慧雨林產業創生計劃」,桃園副市長蘇俊賓建議,培育智慧科技人才應與人文社會科學轉型雙軌並行,既滿足產業需求,也強化跨域競爭力,避免國家人才結構失衡。(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會14日討論「智慧雨林產業創生計劃」,將建構產官學研協作平臺,推動AI技術深入中小微企業,促進產業升級與區域共榮。桃園副市長蘇俊賓指出,計劃雖有助培育AI科技人才,但大學科技領域比例逐年上升,人文社會科學比例下降,建議中央應兼顧科技與人文教育,讓人才具專業深度並能跨域應用,維持國家長期均衡競爭力。

蘇俊賓表示,國家社會要健康發展,各領域專業皆具重要價值,「學力韌性」即指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不同專業人才都有能力解決問題。隨着科技與社會發展,整合跨域專業更顯重要,除了鼓勵大學開設半導體與智慧相關學程,吸引人才投入市場需求領域,也應協助其他專業轉型,使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能吸納優秀人才,避免人才過度集中於單一領域,確保國家長期均衡發展與多元競爭力。

蘇俊賓表示,根據統計2015年的大專院校科技領域學生比例爲42.61%,到2024年已增加到47.72%,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生則減少5%。許多原來針對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有興趣的學生,在現實環境下,因就業競爭力與薪資考量而放棄人文社會領域,轉向科技產業。

他舉例,勞動部與陽明交大、成大合作的短期科技人才培訓計劃,讓原本是人社背景的學生,藉由3個月的學習訓練,之後改轉入半導體等科技產業服務,就業率達8成,甚至競爭力優於許多科技大學4年制的畢業生。這代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許多優秀人才,政府可以創造新的渠道,除了讓他們也投入半導體產業,讓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同學,能夠在既有的基礎上,成爲智慧化時代的價值創造者更是該投資的方向。

蘇俊賓示警,10年來因爲少子化關係,全國大專院校學生數已經減少了約26萬人,再加上選填科技領域的比例提升,去年的人文、社會科系學生數更較2015年減少超過20萬人,若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社會將面臨兩大風險。

蘇俊賓說,一是國家將缺乏足夠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人才,二是優秀學生被迫犧牲興趣與專長,集中流向單一產業,削弱國家在公共事務與多元領域的應變能力。他強調,中小微企業所服務的長照、社福、餐飲、通訊與設計等產業,本質上都高度仰賴人社專業支撐,但相關的人才越來越少,長期而言,將創造更大的缺口與風險,建議政院在重大計劃的資源配置中,應該納入此一思維。

蘇俊賓建議,「智慧雨林產業創生計劃」的人才培養策略,應採雙軌並行,一方面延續現有科技與製造業人才培育,滿足半導體、資通訊等產業需求,另一方面投入資源協助人文社會科學轉型,以人文社會科學爲載體,並善用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與新科技接軌對話,讓人社人才既可以保有專業深度,也能夠培養跨域競爭力,維持國家整體的平衡發展。

國科會迴應,對此觀點表示認同,將研議納入後續計劃,在人文社會科學結合科技的應用,未來也會支持。行政院長卓榮泰也表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請經濟部、數位發展部、國科會與教育部密切合作,發揮跨部會的能量,提供彈性實用的有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