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樺漢科技董事長朱復銓 集團大併購 華麗轉型

樺漢董事長朱復銓透過多次併購,躍升臺灣規模最大的工業電腦(IPC)集團。記者吳凱中/攝影

樺漢科技(6414)在董事長朱復銓帶領下,透過多次併購,成功躍升臺灣規模最大的工業電腦(IPC)集團。朱復銓表示,併購對樺漢而言就是要進行轉型,如今樺漢在全球各地擁有豐富資源,就是靠併購所致,而其中的經典一戰,就是併購德國工業電腦龍頭康創(Kontron),當時碰上不熟悉德國文化、政府法令及工會等問題,而樺漢作法就是借力使力,透過間接投資策略達成目標。

全球佈局 累積資源

樺漢在朱復銓接手後,透過多次併購,快速擴大公司規模,經典戰役如投資半導體設備廠帆宣、併購德國康創,讓樺漢從2014年營收不到百億的IPC小公司,到2024年成長到將近1,500多億的規模。

談起併購,朱復銓回憶,「2014年樺漢剛上市時,是營收僅30億的公司,因此,我們快速透過投資併購擴大規模,當年度就投資了瑞祺電、沅聖。」

朱復銓表示,樺漢目前全球佈局齊全,因此就算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怎樣改變,樺漢因爲在多個國家擁有製造基地,能全方位支援客戶需求。

而樺漢能在這十年累積這麼大的全球資源,關鍵就是透過投資併購,而在被投資的公司併入集團後,樺漢也會鼓勵子公司進一步併購其他企業。

朱復銓指出,當企業要進行併購時,要想幾個問題,分別是爲何要轉型?爲何要併購?要如何執行?

而對樺漢而言,併購就是要進行轉型,目前樺漢集團已在逾70個國家設有據點,擁有超過6,000位工程師,這些都是透過投資購併所產生的規模。

他以投資康創爲例,「併購康創是我的目標,因爲他是全歐洲最大的工業電腦廠,但當時碰到一些實際麻煩,包含不熟悉德國文化及政府法令問題,而且康創有工會組織,這是非常麻煩的,如果找臺灣人或德國律師去管理他們,都是非常耗時費力、很難處理的事。」

在地融合 成果豐碩

朱復銓分析,康創之所以經營管理不佳,主要是因爲用人太過浮濫,比如他有1,100名員工,但一年績效卻僅有營收95億元,勢必得進行裁員瘦身,所以當時他就想,該怎麼解決裁員跟工會問題,「結論就是我們一定要借力使力,千萬不要自己去管他(康創)。」

朱復銓解釋,樺漢的方式是先投資德國上市公司「S&T」,S&T熟悉德國產業工會跟運作方式,再用S&T的德國班底去投資、併購管理康創,透過這種間接策略,進而達到將臺灣公司的DNA融入德國企業文化。

朱復銓說,S&T併購康創後對其進行組織調整,瞬間瘦身330位員工,而節省成本效果顯著,要是當時樺漢自己下來管理康創,可能找再多人也達不成此事,但樺漢透過借力使力策略達成目的。

回頭來看,2017年時康創營收約100億元,2024已成長到565億元,股價也從當時的2.7歐元,漲到現在約23歐元上下,顯示策略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