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黨校】從“課時”走向“單元”

2013年,針對一些青年教師對教材研讀不重視、不深入、不透徹,存在用教輔引導教學的現象,合肥市教科院中學數學核心研究團隊於當年10月申報了安徽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本真性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圍繞這一課題,團隊進行了12年的實踐探索,取得較好成效。

本真性教學:確保課堂教學真實高效

課題組分別從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階段,構建起本真性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合肥市中學數學教師開展深備(獨立備課→展示交流→個別完善)、先學(自學課本→處理練習→領悟複述)、精導(展示交流→點撥引導→歸納提煉)、巧練(精少練習→板演展示→交流總結)四環節實踐探索,加強對教材、學生、教學的研究,研製出體現“本”(教學內容)、“真”(教學方法)要求的高質量的教案和學案。

課題組以學生的“學”爲中心,強調課時內容的深刻理解與學生認知規律的把握,改變了教師不重視教材、輕關注學生、濫佈置作業的狀況。通過各類研討活動,吸引合肥市中學數學教師共同參與,並建立了18所課題研究基地學校(初中11所、高中7所),吸納核心成員42人。通過近5年的實驗研究,課題組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發表本真性課堂教學研究論文13篇,編寫並正式出版滬科版初中數學《本真全程學案》6冊,舉辦全市本真性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6次,六安市霍邱縣、舒城縣,池州市東至縣、青陽縣先後加入研究行列。“本真性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獲得2018年安徽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結構化課堂:注重知識思維整體把握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高中數學課程應突出“主題—單元—課時”的邏輯聯繫。自2018年起,合肥市教科院在本真性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基礎上,開始了基於結構視域下的單元(主題)教學模式研究。2021年10月,研究團隊申報了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結構視域下的高中數學單元(主題)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結構化單元(主題)教學模式包括:結構導示、問題激疑、新知解構、應用遷移、回溯再構、作業佈置等六個環節,備課要求從單元(主題)知識與思想方法發展脈絡和整體結構出發,釐清每個課時知識與思想方法在整體結構中的地位及前後聯繫,確定單元(主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再根據知識與思想方法的內在邏輯和學生認知規律,確定每個課時教學內容、目標和重點難點,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和課時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習得新知的系統化、結構化,防止因過於強調課時教學而忽視對知識結構和思想方法的關注,避免知識碎片化和散點狀。

項目組十分關注課時教學與單元教學的邏輯關係,改變教師過於注重課時教學、缺少單元設計、忽視整體把握的教學現狀。項目組藉助全市中學數學研討活動,廣泛宣傳推廣結構化教學的核心要義和實施規程。截至2025年5月底,項目組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發表結構化教學研究成果35篇,應邀作研究成果介紹11次,省外成果推廣4次。

進階式推廣:着眼學生能力持續提升

現在,合肥市的中學數學課堂,絕大多數新課伊始是單元結構導圖的呈現與分析,而後是問題情境的給出與探究,之後是新知的解構和概括。這些環節的主角是學生,教師只負責給出富有知識含量與思維含量的問題,啓發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討論交流理解新知。

合肥市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自2013年全面啓動以來,核心研究團隊通過舉辦各種研討活動,引導全市中學數學教師深化對教材的分析領悟和教學規律的把握瞭解,開展基於課時教學設計的本真性教學,促進了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高中新課標頒佈後,合肥市中學數學核心研究團隊深入開展結構視域下的單元(主題)教學模式實踐研究,圍繞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和選擇性必修教材,開展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在線研討,研討成果在線發佈,供全市高中數學教師學習參考。這種進階式課堂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促進了學生習得知識的結構化和思維能力的提升,促進了教師教、學生學、師生評的一體化。

(作者李啓梅單位系合肥一中包河分校;黃海波單位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張永超單位系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11日 第03版版名:基教週刊

作者:李啓梅 黃海波 張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