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教練課/從百隻猿猴效應看組織變革
1950年代,日本京都大學科學家觀察九州宮崎縣幸島上的日本猿猴生態,島上猴子會吃地瓜,有一年一隻猿猴意外地學會把地瓜拿到河裡清洗,這樣比較好吃。
其他的猿猴知道後也紛紛跟着學習,把地瓜拿到河裡清洗,漸漸的當第一百隻猿猴學會了這個技巧時,整個島上的猴羣都突然都學會了洗地瓜。更神奇的是,甚至連其他附近島嶼的猿猴也同時學會了這個技巧。
這個生態觀察被用來說明組織變遷的過程,從第一隻猿猴的改變,漸漸的到第二隻第三隻,由少而多,到第一百隻猿猴改變,到達臨界點時,就會超越時空的限制,瞬間造成組織整體大大改變。
這個現象被命名爲「百隻猿猴效應」。它反映了社會中各種團體的集體意識,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舉個例子:大家應該還記得2020年COVID-19初期,僅防疫意識高的民衆會自主戴口罩。當確診案例破百後,加上政府強力宣導加上工廠趕工生產口罩,民衆戴口罩率從20%瞬間飆升至95%(約兩週內)。
此時,不戴口罩外出的民衆會有「社會凝視壓力」壓力。
2017年美國女星發起的反性騷擾運動,初期僅有個別受害者發聲,但當有更多的女性勇敢站出來爲自己發聲,累積到一定數量的公開案例後(臨界量),全球多國女性幾乎「同步」響應MeToo運動,甚至推動法律改革,變成世界性的社會運動,捲起千堆雪。
這些案例都顯示,社會對議題的作爲達到「臨界點」後,這種改變會呈現指數級擴散。
雖然「百隻猿猴效應」並非嚴謹的科學理論,但它隱喻的「臨界量觸發系統性改變」能貼切地描述人類社會中許多變革的動態。這種現象更接近社會科學中的 「引爆點(Tipping Point)」理論,而現實中的案例往往比猿猴故事更復雜。
組織變革或產品創新,也會有百隻猿猴效應,根據:《創新的擴散》一書所提的統計經驗,很多創新產品或是政策改革,會有五個階段五種類型的人。
一、創新先驅者(冒險精神),這種高瞻遠屬者人數不多,只佔2.5%左右,透過政策宣導溝通,慢慢的會吸引認同者。
二、早期接受者(意見領袖),約15%左右, 這兩者總數超過了20%的臨界點後,就會有很大的進展、人數會暴增。
三、早期接受大衆(深思熟慮),早期接受大衆又會帶動第四種人。
四、後期接受大衆(謹慎多疑)。
五、落後者(傳統保守),這些人有很深的慣性。
我協助過一些企業做「組織變革共識營」,過程也有類的情況,一開始只是少數幾位高階主管有變革決心(第一隻猴子),再透過核心幹部的共識營,凝聚變革的共識與決心,再往下推展,最後獲得很好的成果。
前兩階段非常重要,會遇到許多阻力與困難,主管必須堅持下去,調整策略與作法因勢利導,纔能有美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