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裡設下賭石陷阱
“看這塊石頭,皮殼黑得發光發亮,打燈爆綠,切開妥妥大漲。”網絡直播間裡,主播熱情洋溢地展示着翡翠原石,然而屏幕背後,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正在上演。
近日,由甘肅省通渭縣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一起特大網絡直播賭石詐騙案宣判。法院以詐騙罪判處張某某等6人有期徒刑十年九個月至三年,並處罰金1.5萬元至7000元;以詐騙罪判處摸某某等25人有期徒刑三年至八個月,緩刑五年至一年,並處罰金6000元至3000元。2人因犯罪情節輕微被作出不起訴決定。
攻堅克難
引導取證穿透“數據迷霧”
2023年底,一起涉及網絡直播賭石的詐騙線索進入通渭縣公安機關的視野。面對這一犯罪鏈條高度網絡化、組織化、跨區域化的新型犯罪,公安機關邀請通渭縣檢察院依法介入偵查。該院第一時間成立專案組。
“此類犯罪依託網絡平臺,行爲隱蔽性強,關鍵電子證據易滅失,固定證據是首要難題。”辦案檢察官許麗文介紹。依法介入後,專案組與公安機關密切協作,共同研判案情,提出重點圍繞內部組織證據、直播活動證據、資金流向證據、被害人關聯證據開展調查取證。
在通渭縣檢察院的引導下,公安機關迅速行動,張某某等12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捕歸案,查封扣押涉案電子設備84臺及假原石、自噴漆、客服話術資料、賬本、賬單等證物,成功恢復提取包含詐騙集團內部詳細分工和業績記錄的電子數據,並運用技術手段提取關鍵直播場景。偵查期間,又有16名犯罪嫌疑人陸續歸案,一個以張某某爲首的詐騙團伙逐漸浮出水面。
“我們做的是正經玉石生意,賭石本來就有風險,買家自願下單,怎麼能算詐騙?”審訊中,面對檢察官的訊問,張某某等人拋出託詞,企圖將精心設計的騙局僞裝成“願賭服輸”的正常交易。但紮實的證據有效回擊了犯罪嫌疑人“正常交易”的辯解。
深挖細查
實現詐騙金額精準鎖定
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後,辦案檢察官在細緻審查公安機關移送的卷宗時發現,雖然已認定102萬餘元的詐騙金額,但結合依法介入掌握的情況和現有電子支付流水,存在大量小額、分散的支付記錄未被計入,部分資金流向存在疑點等問題。
“詐騙數額是定罪量刑的關鍵,必須確保客觀、準確、全面,這直接關係到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落實。”辦案檢察官何文德表示。爲保證案件質量,精準打擊犯罪,專案組迅速啓動補充偵查程序,聚焦引入專業審計力量、電子數據交叉審計、資金穿透式覈查等方面,向公安機關發出詳盡的補充偵查提綱。
專業審計力量與檢察官、偵查人員通力合作,對聊天記錄、支付記錄進行逐一覈對、智能匹配和人工複覈,最終審計結果確認,該詐騙集團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7月11日期間,實際詐騙金額高達196萬餘元。這一關鍵證據的夯實,不僅徹底釐清犯罪事實,客觀反映了犯罪危害程度,也爲後續精準提出量刑建議提供數據支撐。
追根溯源
追訴漏犯與追贓挽損並重
在深入審查證據、釐清犯罪集團組織架構和資金流向的過程中,專案組及時發現追訴線索。
“詐騙集團往往組織嚴密、層級分明、隱藏較深,審查中,我們穿透式分析異常資金流和客服管理模式,發現存在未到案的上層管理人員和收取大額贓款的關聯人員。部分離職人員的作用和涉案程度也需要進一步查證。”許麗文闡述了追訴漏犯的思路。
2024年8月,通渭縣檢察院依法向公安機關發出繼續偵查提綱,精準列明需補充移送人員的身份信息、涉嫌犯罪事實、行爲性質及作用,並提供清晰的證據鏈指引。在檢警緊密配合下,追訴包括關鍵客服主管、次級“水軍”頭目在內的5名犯罪嫌疑人,實現對該詐騙集團從組織者、管理者到具體實施者的全鏈條、全覆蓋精準打擊。
今年1月,通渭縣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對張某某等31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同時根據犯罪情節提出量刑建議。法院採納了該院的量刑建議,作出上述判決。
“當初輕信了直播間的宣傳,把這些年的積蓄都投了進去,發現被騙後感覺天都塌了。”被害人李某回憶起被騙經歷,仍心緒難平。
爲幫助羣衆挽回損失,在辦案初期,專案組就引導公安機關依法及時凍結涉案銀行賬戶資金共計38萬餘元。“我們還充分向犯罪嫌疑人釋法說理,絕大多數犯罪嫌疑人在認清法律後果後,均表示願意退賠。”何文德介紹。經綜合運用凍結、追繳、退賠等多種手段,該案累計追回涉案資金100餘萬元,最大限度地爲被害人挽回了經濟損失。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