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裡吹噓的“神藥” 產品包裝卻寫着“糖果”
來源:解放日報
提醒:不論是線上直播還是線下宣傳,只要看到產品宣傳使用“現身說法”,基本可判定經銷商的宣傳行爲已經違法;在違法宣傳的情況下,產品是否具備宣傳功效,顯然也要打個問號
“我本來有小葉增生,吃了蒜氨酸後,小葉增生沒有了”“我老公一直吃,吃了後腸癌好了”……網絡直播間裡,一個個“蒜粉”依次介紹自己或家人食用“蒜氨酸片”後的神奇效果。小小一瓶30克“蒜氨酸片”,售價298元。
上海闢謠平臺“潛伏”私域直播間發現,“蒜氨酸片”人氣不低。食用過的消費者組成了“蒜粉”,他們現身說法,介紹神奇功效;經銷商則以“養生講座”“科普課堂”“健康行”等名義,在全國各地開設直播課,有時還請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爲產品背書。
然而,產品包裝上的“壓片糖果”4個字暴露出它們都是騙局:“蒜粉”和“講課老師”所稱的“神藥”,本質是普通食品,壓根就不能保健治療。那麼,一款普通食品是怎樣變成“神藥”的呢?
不談劑量談功效
普通食品變成“神藥”的第一步,是不談劑量談功效。就現有研究成果看,蒜氨酸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非“包治百病”。具體來看,將大蒜鱗莖擠壓後,能產生蒜氨酸;蒜氨酸在大蒜素酶的作用下,可以轉化爲大蒜素。大蒜素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殺菌抑菌等。
不過,正常食用大蒜獲得的蒜氨酸以及由此轉化而成的大蒜素非常有限,不足以防病治病。比如,在部分證明大蒜素有益健康的研究中,參與者攝入的大蒜粉量達到22400毫克/天,相當於70克至90克新鮮大蒜所含的大蒜素。日常生活中,一天內很難吃那麼多新鮮大蒜。因此,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衆多機構都提醒公衆,不能靠吃蒜來預防或治療疾病。
上海闢謠平臺比較多款名稱含有“蒜”“大蒜”字樣的產品發現,有的是保健品,帶有保健品標誌“藍帽子”,並標註了保健品註冊號或備案號,以及蒜氨酸、蒜粉等的含量;有的卻是普通食品,標註“壓片糖果”或沒有品類標識,產品包裝上也沒有蒜氨酸、蒜粉的含量。同時,根據包裝明示,這類食品的成分中,木糖醇、白砂糖等糖類佔比最高。簡而言之,它們是名副其實的“糖”,靠它們防病治病,恐怕不太現實。
公開渠道不見蹤影
網絡直播中,一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經常出現在各個直播間中,有時與主持人“面對面”討論蒜氨酸的作用,有時是蒜氨酸介紹片的主角。
經覈查,專家身份是真的,但直播間使用的畫面很有問題——該專家已於2023年去世,又怎麼可能出現在2025年的“直播”中呢?仔細辨別直播畫面,會發現相關內容有移花接木、斷章取義的痕跡。
其實,這些情節爲消費者識別經銷商造假提供了“標誌物”:不論是線上直播還是線下宣傳,只要看到產品宣傳使用“現身說法”,基本可判定經銷商的宣傳行爲已經違法;在違法宣傳的情況下,產品是否具備宣傳功效,顯然也要打個問號。
值得一提的是,私域直播間裡“神奇”的蒜氨酸片,在線上線下銷售主要渠道中都難見蹤影,就連相關產品所涉企業、品牌等在主渠道中也異常“低調”,大多隻有基本的工商登記信息。
種種跡象顯示,相關企業把普通食品包裝成“神藥”,並非不知道這是違法行爲:但他們故意避開了主要銷售和營銷渠道,選擇隱蔽性較強的私域直播;又通過不同的市場主體經營,旨在逃避監管。 本報記者 任翀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