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誰在爲直播間“神藥”大開方便之門

針對老年人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專項整治中,商家爲規避監管,不斷變換營銷話術與推廣路徑,利用私域流量的隱蔽性特點誘導老年消費者購買藥品、保健品的新套路。7月2日,市場監管總局和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佈消費風險提示,幫助消費者識破虛假宣傳。

面對這些新套路,兩部門提示老年消費者要警惕線下引流套路,在購買產品前,還應查驗直播間是否公示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或藥品經營許可證,覈查保健食品是否標註“藍帽子”標誌及批准文號,覈查藥品是否具備“國藥準字”批號。並建議老年消費者選擇正規平臺和商家進行消費,警惕通過拉羣進私域直播間、臨時鏈接等非正規渠道進行交易。必須肯定,這類消費提示對於避免老年人上當受騙十分管用。

從另一個角度看,單純要求老年人查驗資質、保留證據,容易讓缺乏專業知識的老年消費者與騙子精心設計的騙局正面交鋒。消費提示的善意毋庸置疑,但這傾向於事後補救的防禦性提醒。要想實現對亂象根源的精準打擊,真正築牢老年人消費安全的防火牆,必須有比被動應對更前置和更積極的治理方式,將監管的矛頭對準直播間“神藥”產業鏈的每個關鍵環節。

比發佈消費提示更緊迫的,是找到這一亂象的根源。從線下“免費送雞蛋”的引流套路,到私域直播間“祖傳秘方”的話術洗腦,再到臨時鏈接交易的隱蔽路徑,這條黑色產業鏈的每個節點都暗藏精心設計的陷阱。一些機構深諳老年人心理弱點,從話術設計到場景營造,從焦慮製造到情感綁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收割”模板。部分商家甚至與某些所謂“健康管理機構”勾結,通過僞造專家頭銜、虛構臨牀數據,將三無產品包裝成“救命神藥”。打蛇打七寸,整治直播間“神藥”亂象,理當以“神藥”背後的商家及網絡主播爲精準打擊的對象。

更值得反思的是,誰在爲直播間“神藥”大開方便之門。主播可以隨意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等違規用語,說明平臺對私域直播間的資質審覈不夠嚴格,對過程缺乏必要的監管。事實上,部分平臺爲追求流量與分成,對直播間虛假宣傳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甚至通過算法推薦將老年人精準導入特定直播間。這種“技術作惡”同樣值得防範。

直播間“神藥”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精準有力的靠前治理。只有搞清楚誰在渾水摸魚、誰在大開方便之門等問題,並針對源頭和中斷環節強力出擊,讓欺詐牟利的商家得不償失,並堵死放任直播間“神藥”出現的種種方便之門,才能打破治理困局,讓老年人遠離直播間“神藥”陷阱。

文/唐傳豔

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