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老在補破網
(圖/本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日前通過《職業安全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這是自2013年以來最大幅度的調整,特別針對工安事故與職場霸凌提出迴應,值得肯定。然而,我們檢視過去《職安法》的不足,發現其偏重疾病與災害的補救與預防,缺乏前瞻性的公共衛生視角,未能系統性規劃職場健康管理、風險控管與員工福祉。勞工健康治理仍存在結構性缺口,此次修法應把握機會,納入國家考試認證的公衛師,透過專業職能將職場健康提升至「預防與前瞻治理」層級。
回顧職場健康治理的不足,歷史案例清楚顯示問題所在。在RCA污染案中,工人長期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卻缺乏完整的風險控管與健康監測,導致職業病與癌症多年後才浮現。這提醒衆人,單靠臨牀醫護的補救式照護,無法及時掌握健康威脅,也無法預防系統性問題。若職場健康治理缺少公衛師介入,仍將停留在「補破網」而非「前瞻治理」。
隨着疫情衝擊,社會更清楚看到公衛師的必要性。COVID-19期間,企業需制定防疫計劃、進行羣聚調查、建立健康監測機制,並協助員工紓解因遠距工作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跨領域任務超越傳統醫護專業,必須由公衛師整合風險評估、健康管理、心理支持與員工福祉,將職場健康從補救提升至預防與前瞻導向。
因此,我們呼籲立法院審議《職安法》修正草案時,應明確規定第22條所定勞工健康服務人員中,必須包括公衛師。唯有如此,臺灣的職場健康治理才能真正從補破網走向前瞻治理,保障勞工健康,也提升企業永續韌性與國際競爭力。(作者翁瑞宏爲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蔡秉兼爲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