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詐騙是民主之癌 民衆將在罷免投票中做出民智選擇

▲罷免制度的本意是針對個別不適任的民選公職人員,而不是針對國會最多席次政黨的無差別屠殺性攻擊,更不是假借民主程序之名圖謀翻轉國會席次結構。(圖/記者屠惠剛攝)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臺灣這個星期進行24名立委和1位市長的罷免投票。這不是一場合乎民主理念的投票,因爲罷免制度的本意是針對個別不適任的民選公職人員,而不是針對國會最多席次政黨的無差別屠殺性攻擊,更不是假借民主程序之名圖謀翻轉國會席次結構。

「抗中保臺」視爲唯一正確道路 當作施政無能的遮羞布

主導其事的民進黨運用政治騙術的虛假話語,硬把這場不義的罷免包裝成「反共護臺」的聖戰,用染紅對手爲中共代理人的不實指控造勢撞騙。

在野黨在國會中行使多數決,監督民進黨政府,就是反民主,就是親中賣臺就將烏克蘭式的戰爭帶到臺灣。這是哪門子的邏輯?

民主國家中國會監督行政權本就是天經地義,珍惜民主就是要促進政府透明化,接受監督與制衡,而且以民意爲依歸,促使權責相符。如今民主的實踐者被打爲「共匪」,非去之不足以護臺,這分明是逆民主真意的騙術。

民進黨的臺獨路線能保臺灣平安嗎?事實上,臺灣最大危機的根源,就在於草螟弄雞公,自不量力、以小博大,追求不切實際而又沒有實力支撐的臺獨目標。民進黨爲這個夢幻目標而倡言兩岸兩國,挑釁對岸底線,而將臺灣帶入兵兇戰危風險。

由於民進黨不斷撕裂兩岸之間與臺灣內部脆弱的共識,招徠軍事威脅加劇,造成臺灣的國安危機。反對走偏鋒而主張交流與和平的在野黨及其立委,竟然被污衊爲在地協力者,將他們定位爲「中華民國派」,不反共,而與「臺派」真心護臺截然不同。

這分明是以臺灣獨立的支持程度與反中的強烈程度爲標尺,以此爲忠奸之別。這是將政治主張的良窳與善惡擺在單一向度上,在這個量尺上判定其愛臺忠誠度,並賦予道德評價。這樣的評量完全否定民主該有的多元化價值,毫無容忍異議的素養。

民進黨政府無視於兩岸實力差距及美國川普政府護臺的意願與能力,爲實踐臺獨而無節制地挑釁對岸,棄絕了過去兩岸之間透過模糊與默契所換來的和平,將臺灣的安危投入到一場豪賭式的脫中對抗中。他們對內無法統合異議者,對外無法確保國家安全,卻將「抗中保臺」視爲唯一正確道路,甚至當作施政無能的遮羞布。

實際上,如何護臺是方法問題,強烈反中與對抗並不是唯一方式,維護臺灣安全也可以主張和中,從政治面尋求兩岸共存之道。持着這個主張的人多認爲,反中、抗中、否定兩岸同屬一中或者追求臺灣獨立的方法並不可取,是造成兩岸緊張而使臺灣失去安全屏障的關鍵因素。

然而,抗中謀獨者獨沽一味,他們昧於兩岸現存的客觀形勢以及雙方的實力對比,看不見人民對和平與繁榮的殷切渴望,只看見反中話語、謀獨言行以及對民進黨的支持度與貢獻度;進而將反中與抗中無限上綱,並將其作爲攻擊對手的武器。

於是乎,在野黨的和中主張一概被抹黑爲助長中國滲透與在地協力。他們口口聲聲護衛民主,實際上是將反中、抗中凌駕於民主價值之上,將體制內的制衡監督視爲中共的陰謀與滲透,殊不知這將臺灣推向戰爭邊緣並撕裂朝野關係的禍根。爲了獲得選票支持,他們離間競爭者與民衆的關係,極盡所能施展騙術,藉以塑造於己有利的輿論環境。

▼民進黨政府無視於兩岸實力差距及美國川普政府護臺的意願與能力,棄絕了過去兩岸之間透過模糊與默契所換來的和平,將臺灣的安危投入到一場豪賭式的脫中對抗中。(圖/民進黨提供)

大罷免是霸權心態展現 對民主制度赤裸裸的攻擊

民進黨全面執政時將「多數暴力」發揮到淋漓盡致,淪爲國會少數之後,拒不接受多數決的決議,將其貶義爲「多數暴力」,釋憲否決與覆議不斷,猶有不足,乃祭出「大罷免」殺手鐗。這是全球民主國家前所未見的荒謬行動,卻名之爲反共壯舉、護臺行動,公然進行政治詐騙,實在難以服衆。

這場罷免正是這種霸權心態的極致展現,無法接受選舉失敗,無法容忍權力受到監督制衡,便發動了這場企圖顛覆選舉結果的政治鬥爭。這不是民主的正常舉措,而是對民主制度赤裸裸的攻擊,無非是將騙術引進政治場域中。

這回「大罷免」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陰謀,目的就是要拔除在野黨在國會中的監督力量,重回過去八年那種爲所欲爲而不受節制的全面執政狀態。

一旦罷免成功,翻轉朝小野大結構,臺灣將進入一個沒有強力反對力量的綠色威權時代,威權執政,壓抑自由、民主與法治,獨尊臺獨,邁向綠色恐怖的時代。

臺灣的民主正面臨興衰存亡的關鍵時刻。一年半前,人民選擇了在野黨立委主導立法院,就是要掌握行政權的民進黨接受國會的決議與監督,但民進黨卻不放過獨攬決策的權力,爲此而編造種種清算與鬥爭在野黨的謊言,玷污在野黨本於民主的正當監督行爲。

民進黨爲了重回不受節制的大權,主導發動全面罷免在野黨國會議員,將其扣上「濫權亂政」的莫須有罪名,爲此而結合側翼網軍操控輿論。

民進黨將罷免行動淪爲執政黨清除異己、鞏固自身權力的技術性工具,卻假藉愛臺、護臺之名,僞裝爲實踐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理想的正當舉措,實際上是將制度變成不再保障民主多元,而被反向用來壓縮異議空間,讓民主程序僅剩異化的形式而已。在這個過程中,政治詐騙的意圖溢於言表,其死忠支持者卻信以爲真,乖乖受其愚弄與擺佈。

我們看到政治詐術正在臺灣活生生地展開。民主政治的運作是以選舉作爲制度核心,選民透過選票選擇代表其利益與價值觀的候選人與政黨,但隨着政治行銷手段的高度發展,許多政黨與候選人卻提出不實的論述、承諾、指控,形成一種普遍的政治詐騙現象。這種現象不僅侵蝕民主制度的根本,更危及公民對政府與公共決策的信任,造成社會的撕裂與政治冷感。

▼這場罷免正是這種霸權心態的極致展現,無法接受選舉失敗,無法容忍權力受到監督制衡,便發動了這場企圖顛覆選舉結果的政治鬥爭。(圖/記者屠惠剛攝)

真正的民主不該是說謊者的舞臺 而是誠信與能力的競技場

從「大罷免」的政治訴求可知,政治詐騙的常見伎倆包括無根據的政治指控,對競爭者進行抹黑,意圖操控選民情緒,無實質證據。在這過程中,必然刻意混淆資訊,透過社羣媒體或傳統媒體釋出虛假的、片面的或失真的資訊,使選民受到誤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然而,政客們或許得以詐騙某些人於一時,但會對政治文化與公民參與造成數種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會使民主機制的空洞化。

臺灣民主建構不易,其賴以運作的基礎是人民對制度的信任。可是,一旦選民發現政黨與候選人蓄意忽悠詐騙,反覆跳票,承諾淪爲選舉語言而非實質政策,而且恣意編造謊言攻擊對手,將動搖他們民主的信心,民主的正當性也隨之削弱。長久之後,民主機制將逐漸形式化,淪爲權力競技的工具,失去爲民謀福及監督制衡的功能。

政黨對於其對手激烈的不實攻訐,代價不僅是選舉結果的扭曲,更對社會造成深遠的傷害。政治指控若涉及種族、宗教、性別以及勾結外患等敏感議題,容易煽動羣衆情緒,製造族羣對立與社會裂痕,但政黨或候選人爲一時之利而肆意發動認知作戰,講虛假與操弄變成取勝的利器,則將灑下仇恨與不信任的種子,最終傷害的是整個國家社會的凝聚與和諧。

民主的希望寄託在人民身上,公民必須理性看待政黨及候選人的選舉承諾,對虛假訊息與不實指控有免疫力,拒絕被情緒操弄,並持續監督政府施政,方可塑造誠信比甜言蜜語更具價值、真實比忽悠詐騙更能恆久取信於人的政治文化,夯實民主政治的基礎。

真正的民主,不該是最會說謊者的舞臺,而應是誠信與能力的競技場。經過激烈的攻防,臺灣民衆必然對政治詐騙知所辨識,洞察國家之所急需及民主的真諦,在這場罷免投票中做出民智的選擇。

▼一旦選民發現政黨與候選人蓄意忽悠詐騙,反覆跳票,承諾淪爲選舉語言而非實質政策,而且恣意編造謊言攻擊對手,將動搖他們民主的信心。(圖/本報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