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會議劃重點!三大信號錨定2025經濟工作主線

(作者章俊系中國銀河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在一季度經濟實現良好開局與外部環境複雜性上升的背景下,4 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精準研判,明確部署下一階段政策方向。會議釋放三大核心信號:準確把握國際經貿鬥爭新挑戰,強化以穩就業爲首要目標的底線思維,加快推進既定政策落地並儲備增量工具,爲應對外部衝擊、夯實國內發展根基提供了行動指南。

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預案。

面對一季度經濟“開門紅”和美國關稅政策的“衝擊波”,會議首次提出 “強化底線思維”,這一要求既指向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的戰略主動,更聚焦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盤。本次會議首次提出“四穩”目標,其中穩就業居於首位,顯示面對關稅衝擊政策層面關注的核心目標,而穩定就業有賴於穩住重點地區出口企業,保持內需市場穩定復甦,穩定社會經濟和資本市場預期。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適時降息降準,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將有利於信用擴張。本次會議貨幣政策延續適度寬鬆的基調,並再次明確提出“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力支持實體經濟”。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會議明確提出“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方向爲科技、消費、外貿等。

我們認爲內外兼顧下,中國貨幣政策將在二季度從寬鬆的序曲漸進走向實質性寬鬆。優先目標將逐步從金融穩定、匯率穩定過渡到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總量與結構性工具雙重發力。

總量工具方面,25-50BP降準很有可能在4月政治局會議之後落地,20BP左右的降息也可能在5月或者6月到來。

公開市場操作方面,二季度可能延續MLF淨投放、買斷式逆回購淨投放。“強化政策取向一致性”背景下,央行也可能再次開啓公開市場買入國債操作,配合政府債券發行。結構工具方面,央行可能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加大對科技、消費、外貿等的支持。

同時,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很有可能推出並將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三大政策性銀行很可能在未來設立金融工具用於科技、消費、外貿等領域的重大項目資本金,或爲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一方面可以解決重大項目的資本金缺口,另一方面將推動商業銀行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同步跟進配套融資。這將有助於實現信用擴張支持實體經濟。同時,政策性銀行的金融債供給也可能增多,作爲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可能資金來源之一,並有可能配合財政貼息。

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本次政治局會議提出“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亦如我們此前政治局會議前瞻所述,加快存量政策工具和債務規模的發行使用是當務之急,目的是爲後續政策騰挪空間。

財政政策方面提出: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發行使用。年初以來地方專項債發行進度較快,截至4月中旬已達40%。往年專項債一般要求在9月底前發行使用完畢,我們認爲今年或將時間提前至7-8月底,且從目前發行進度來看,這一要求也有望實現。

這也意味着,加上剛剛啓動發行的特別國債,二季度或將迎來政府債供給高峰,貨幣政策配合的必要性亦進一步提升。後續增量政策工具方面,我們認爲或主要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方式,增加對消費和投資支持力度。

消費兼顧短期提振與長效機制,設立貨幣政策工具強化資金支持。

首先,消費的政策基調仍是短期穩增長與長期結構轉型並進。4月政治局會議延續對“提高中低收入羣體收入,發展服務消費”的高度重視,既要通過以舊換新政策真金白銀補貼商品消費,直接拉動相關領域銷售額,又要通過居民增收與消費升級實現消費與民生的良性互促,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其次,存量政策方面,對“兩新”政策擴圍給出一定增量預期。據商務部數據:截至4月24日,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已有超過1.2億人次享受到了補貼優惠,帶動銷售額超過7200億元,一季度社零數據也顯示政策效果顯著,未來或進一步擴展政策的補貼品類。

但長期來看,耐用品消費補貼政策的乘數效應會邊際遞減,更應該謀劃出臺一批能夠將“促消費”和“利長遠”結合起來的補貼政策,例如育兒補貼等更多“投資於人”的領域,補貼的可持續性較強,同時可以改善人口結構。

最後,增量政策上首次提出“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此前2022年4月創設的階段性工具“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已於2024年末到期,本次新設立的再貸款工具可視爲貨幣政策對養老領域支持的延續、並進一步擴圍至服務消費,從而爲文旅、住宿餐飲、家政、養老托育等領域的經營主體提供低成本資金,提振服務消費市場參與主體信心與活力,推動優化服務供給、升級消費場景。

政策供需兩端發力,助力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本次會議對房地產領域主要提及: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側重對此前既定政策的優化和加快落實。去年針對房地產領域推出了收購存量商品房和閒置土地兩項政策。目前來看,閒置土地收購政策自然資源部在3月發佈的45號文已經明確了實施細則,實施進度較快。本次會議提出“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下一步或將出臺新的商品房收購實施優化細則,推動存量商品房供給端政策加力,促進房價回穩。

此外,針對“加大高品質住宅供給”方面,目前閒置土地收購政策對增加優質土地供給和合理化新增土地價格起到積極作用。我們認爲,伴隨後續城中村和城市更新政策落地,核心區域“拆舊建新”有望創造更多優質供給,且如果實行貨幣化安置方式,亦能對需求端起到重要拉動作用。

多措並舉出口轉內銷,奮力譜寫開放新局面。

會議指出,要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政策層面,一是深化監管便利化,包括簡化出口轉內銷產品國內認證程序,同時推動內外貿標準全面銜接,降低企業合規成本;二是加大財政金融支持,會議強調,要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穩定外貿等;三是拓展內銷渠道與市場,包括一地一策、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制定相應幫扶和紓困方案,尤其需要關注外貿依存度較高的行業(如電子、機械、輕工等),暢通外貿企業內銷渠道,加大對於平臺企業、大型批發零售企業等對內採購的支持力度,或有一定的財稅政策傾斜。

加強自主可控建設,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方面,本次會議主要提到以下方面:

一是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在我國經濟轉型階段,更具創新性、更高附加值和更強競爭力的產業能夠爲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亦是本次會議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其中人工智能是重中之重,其有望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

二是推進重點產業提質升級,堅持標準引領,規範競爭秩序。重點產業的提質升級有助於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力,而標準引領即爲產業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和規範,推動行業的規範化和標準化進程,規範競爭秩序則有助於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避免無序競爭導致的資源浪費和市場混亂。

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增量儲備政策或有哪些?從本次會議表述來看,政策層面更加關注高質量發展和穩定發展,提出“四穩”目標。我們認爲,下一步增量政策將兼顧投資與消費,進一步兜牢“三保”底線。其中,擴圍提質實施“兩新”政策或指向部分出口轉內銷商品消費補貼;而加力實施“兩重”建設或將部分“十五五”建設規劃項目提前,同時加大對社保領域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服務業消費方面,除了本次會議提及的服務消費再貸款外,服務業消費補貼和此前提及的育兒補貼制度亦有望落地;對於穩定房地產政策方面,目前無論是新增100萬套城中村改造還是城市更新改造,所需要的資金規模顯然較高,未來有望明確增量資金來源。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