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股債六四比時代過去了?最新「全股三七法」成理財爭議新顯學、投資人該怎麼挑?
臺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震盪加劇的全球市場,傳統「股債隨年齡調整」的投資準則正遭遇挑戰。一篇近年引發爭議的學術論文《Beyond the Status Quo》,提出所謂「三七法」——以全股票、跨國分散取代債券配置,主張長期報酬與退休效用更勝傳統策略。支持者視之爲資產配置新典範,反對者則警告忽略序列風險與行爲陷阱恐致後果嚴重。究竟「全股終身持有」是革新,還是高風險幻象?《經濟日報》整理其邏輯、爭議與替代方案,供讀者參考比較。
此投資方式出自於一篇名爲《Beyond the Status Quo: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Lifecycle Investment Advice》 的論文,而這篇論文則由美國大學金融學系教授包含Aizhan Anarkulova、Scott Cederburg、Michael S. O’Doherty等人於 2023 年發表,後有修訂至2025年版本。
該篇論文結論之一表示,倘若在投資組合中搭配債券配置,長期而言反而是增加的,相反若全都是股票風險反而會隨時間下降。
根據資料,該篇論文運用、比較39個國家,以及130年股債資料,經不斷的模擬後發現,最優的年齡對應比重幾乎是 「33%國內股票搭配67%國際股票」,完全不持有債券或現金類資產。
家庭理財示意圖。圖/AI生成 蔡固勳
◎ 全股票配置邏輯
根據論文,在以33%國內、67%國外的純股票組合,而前提是必須做到國內、國際分散,也就是「ETF」的情況下(舉例來說就好比0050 + 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可以取代典型的「隨年齡下降股票比重加債券」的策略,在累積財富、保障退休消費、保留資本與作爲遺產給付方面,皆展現優勢。
同時,根據論文研究,若採用傳統目標年期基金(target-date fund, TDF)或年齡漸減股票策略,投資人需比採用「三七法」策略多出約61%~63%的退休前儲蓄,白話就是「準備的錢需要更多」,才能在效用包括:退休消費與遺產給付上,達成與三七法相同的成效。
而論文也藉由「保留資產報酬間的跨期依賴(intertemporal dependence)與橫斷面相關性(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強調他們的研究方法不是用「靜態、簡化」的報酬模擬,而是努力重現真實市場的複雜動態。
這部分除了模擬多年熊市與牛市對於全股票投資所帶來的報酬與風險外,也同時將系統性風險,與事件所引發的連帶問題等因素給考慮進去,不僅將模擬時間拉長加持論點,也能少些短期觀察所帶來的偏誤。
◎ 股債配置邏輯
而股債配置則就是年齡漸減股票策略,一般投資人隨着年齡增長,能夠承受的風險程度降低,要儘量地規避個股投資風險,所以改買ETF、買基金,藉由ETF幫助投資人汰弱留強其實很重要。
此外,除了規避個股的非系統性風險,還面臨強大的系統性風險「股災」,而要如何規避股災,就是做好債券、債券性ETF配置,而股票與債券的比例也會因年齡、承受風險程度而去調整,股債配置邏輯也是由此而生。
股債本身也有替代效果,在正常邏輯下,當市場經濟不好時,市場會降息,債券價格容易有推升機會,或是這筆債券可以拿來用作於股票市場的抄底資金。
這也如股神巴菲特所說的「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 ,買在大盤低基期,買在低投資成本價格、低基期時期,讓自己的成本價格低於其他人,若不幸遇到股災,投資人也較有餘裕承受風險。
三七法 vs 傳統股債配置對照表
面向全股票配置(三七法/33%國內+67%國外)股債配置(傳統生命週期/TDF)
注:表格可左右捲動 來源/編輯、AI 協助整理製表
示意圖。圖/AI生成
針對結論所使用的數據皆爲過去紀錄,然而,只要對預期報酬或家庭行爲假設,給出不同的設定,最終「全股票終身持有」的優勢可能縮小。而若投資人在投資初期就遇到連續性的市場系統性風險,或是針對投資人情緒的不可控性而出現「砍在阿呆谷」的情形發生,都有可能讓論文論點功虧一簣。
此外,僅管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從最初投資組合就以100%持有股票的大型機構少之又少,甚至可說是盡乎沒有,缺少實證與模型比較、參考的佐證下,增添論文的不確定性與風險。而論文本身也未全面性的考慮到各國對於投資市場的相關規定與制度不同,也有可能造成報酬、成果上的差異與不同。
財務金融學博士Karsten Jeske則是保持審慎態度,並表示系統性和投資人對股票的回撤,是不可低估的風險,同時質疑論文本身在「橫跨情境之一般化」的疑慮;另一位退休金融學者Wade Pfau也反駁指出,安全與現金流的防守式投資方式才能夠降低風險與確保報酬。
不過,在資產配置與生命週期投資的討論中,除了股票、債券,也有研究與機構提出加入黃金(Gold)或現金(Cash)作爲額外資產類別,以提升防禦性或抗通膨能力。如知名橋水基金(Ray Dalio)組合中,就有加入約7.5%至10%黃金 與長短債與股市並存。
而Harry Browne則是喊出股票、債券、黃金、現金各25%的投資組合方式,其主打的就是這樣的投資組合方式能夠應對所有的市場與經濟情況,且雖然長期報酬不如100%股票,但能有最大的低迴撤率,也有部分的機構提出,能透過持有一至三年現金(或短債)作爲「提領緩衝」降低迴撤與性統性風險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