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文科 AI是“妙藥”嗎?
來源:羊城晚報
投檔線661分,最低排位88名,復旦大學今年在廣東歷史類招生的11個專業中,有8個專業包含了“文科+人工智能”;暨南大學會計學·數智會計創新班所在專業組最低投檔分數爲603分……今年,不少高校推出了一系列“文科+人工智能”項目,受到了考生熱捧。目前,在文科“滯脹”下,人工智能會成爲拯救文科的“靈丹妙藥”嗎?
文科“濾鏡破碎”
人工智能“救場”
“AI時代前,很多人選擇文科是因爲相對來說更安逸,未來多是坐辦公室。但實際上,大學文科教育和就業需求有時是錯位的。”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陳先哲指出,“AI的到來,已經擊碎了文科的濾鏡。”
今年高考志願填報前,智聯招聘發佈《2025年大學生就業前景研判及高考志願填報攻略》,揭曉了擁有3年工作經驗人才平均月薪最高的前50個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三大專業穩居三甲,前10名均無文科專業。
而令人驚奇的是,市場對文科類人才需求並不低。獵聘發佈的《2025屆大學生就業供需洞察報告》則顯示,近一年應屆畢業生崗位需求同比增長最明顯的分別是教育培訓/科研、電子/通信/半導體、金融與政府類、IT/互聯網,這些職業對文理科學生的需求各半。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正在倒逼高等教育必須對已經面臨危機的文科專業作出結構性調整。未來市場需要的是能夠適應靈活多變的崗位和產業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因此,把人工智能融入文科學科建設的內容之中,能夠幫助學生在大學期間掌握更多應用性的知識,更加適應未來的就業環境。”陳先哲指出。
文科上馬“AI”
難題尚需解決
帶上“AI”出發,究竟有多香?薪智發佈的《2025人工智能行業白皮書》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中國應屆生的平均起薪從7200元漲到了9121元。並且人工智能行業中,研發類與銷售類、服務類、支持類相比,差距並不大,顯示出AI賦能文科類行業後的強大優勢。
許多高校已經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復旦大學將實現“三個滲透率100%”:AI課程覆蓋全體本研學生,AI+教育覆蓋全部一級學科,AI素養能力要求覆蓋全部專業。
然而,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由於各高校水平不一,當AI走進課堂時,一方面是學校師資力量不足、課程設置不合理——不懂AI的教AI,課程名字掛AI的卻實際並不是AI,“掛羊頭賣狗肉”現象比較普遍;另一方面是不少文科生對於理工科的內容並不敏感,學習效果並不理想。
“我們有一門課是《人工智能導論》,課程主要內容是讓我們學習‘如何更好地使用AI’,也就是如何給人工智能發指令,讓它生成的作品更好。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需要用一系列很複雜的指令才能讓AI生成一個較好的作品。”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金同學表示。
對於高校“文科+AI”的課程設置低效能問題,陳先哲認爲,學校在安排人工智能課程時需要審慎思考,因地制宜,與學校的特色專業結合。不能因爲社會需要或製造招生噱頭而忽視自身條件,一窩蜂設置與人工智能結合的文科專業。
“當今時代的突出變化不只有人工智能,學校應該揚長補短地進行設計。很多人並不是全能型人才,強行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學習人工智能,尤其是涉及較難的研發相關知識並不妥當。”陳先哲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元的課程選擇,例如設置‘課程超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由選擇。這樣既考慮學生的水平,又能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
羊城晚報記者 孫唯 實習生 藍惠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