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拯救美國債務危機,生產力革命還是美麗幻想?
面對高通脹和美國債務膨脹,美國政府正寄希望於AI的生產率奇蹟將帶來更低通脹、更高增長和下降的債務水平。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最新預測顯示,若AI推動美國年度生產率增長超出預期0.5個百分點,美國債務佔GDP比重將在113%左右趨於平穩,而非目前的2055年飆升至156%的基準預測。
然而,這種樂觀預期面臨三重挑戰:歷史顯示創新對生產率的影響難以預測,企業採用創新的程度參差不齊,以及AI可能引發大規模就業替代。
就業衝擊風險引發社會動盪擔憂
悲觀派目前普遍擔心,AI將在短期內帶來巨大的就業替代衝擊。
摩根大通目前預測認爲,到2034年AI可能替代美國一半的工作崗位,這一衝擊速度遠超歷史上蒸汽機、電力和互聯網的影響。歷史上,蒸汽機、電力和互聯網分別用了61年、32年和15年纔對生產率產生可辨識的影響。
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等歷史性變革雖然也帶來大規模勞動力替代,但其衝擊展開相對緩慢,且政府推出了普及教育和福利國家等重大政策改革予以應對。
目前白宮尚未顯示出準備一套前瞻性合理產業和社會政策來抵消人力成本的跡象。屆時AI可能引發政治和社會衝突,從而削弱增長並破壞財政改革。
歷史經驗警示創新影響的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AI對美國生產率的提升也存在疑問。
布魯金斯學會數據顯示,美國年度生產率增長表現極不穩定:1995年至2005年間,受數字化推動,生產率年增長率約爲3%。但2005年至2022年間僅爲1.5%,1973年至1995年間同樣處於低位。
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Solow曾在1987年感嘆,計算機"無處不在",但在生產率統計中卻難覓蹤影。這一現象凸顯了技術創新轉化爲實際生產率提升的複雜性和滯後性。
儘管存在上述擔憂,樂觀派也提出了有力反駁。近年來生產率數據低迷意味着該指標的適度改善就可能顯著改變統計結果。摩根大通預計到2034年AI將"僅"推動增長約10%,而高盛和普華永道分別預期15%和20%的增幅。
麥肯錫最新研究顯示,決定國家是否增長的關鍵在於少數大型有影響力的企業是否擁抱創新,而非平均水平。這表明企業間創新採用的不均衡可能並非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