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危機中接盤美國六代機,F-47能否拯救“墜落巨頭”?
3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正式宣佈波音公司獲得價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工程與生產研發合同,新機型號名爲F-47。這意味着美國正式確立第六代戰鬥機F-47項目,也標誌着美國空軍“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計劃進入實質性階段。此外,這一決定還打破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長期壟斷美軍主力戰鬥機的格局,而波音作爲傳統民航巨頭,自“聯合攻擊戰鬥機”(JSF)項目競標失利後首次重返頂級戰鬥機研發領域。
特朗普作爲美國第47任總統,雖在發佈會上否認了F-47這一型號名與他的直接關聯,但強調“將軍們選擇了這個漂亮數字”。在美國空軍中,戰鬥機命名慣例是前綴“F-”,後面跟着的數字,通常表示飛機的製造順序。當然,此慣例也有例外。如“F-35”就是項目經理邁克·霍夫打亂次序後命名的一款機型。此前美國第六代戰鬥機項目曾被拜登政府叫停,特朗普上任後快速重啓並加速推進,這也反映出美國軍事項目與政治週期的深度綁定。
什麼是六代機
綜合《戰區》《防務新聞》《國際利益》等多家美國防務媒體消息,美國第六代戰機F-47的技術框架圍繞四大核心能力展開:更先進的隱身技術、配備新一代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AETP)、與專用無人僚機協同作戰以及更先進的數字能力等。
說到隱身能力,根據美國官方公佈的宣傳片以及波音披露的渲染圖,F-47的外形符合六代機的總體趨勢,尤其是取消了垂直尾翼,這被視爲六代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還有F-47機頭呈扁平狀,機身採用升力體設計,進一步提升全向隱身能力,符合外界長期以來對六代機外形的預期。
此外,不論是宣傳片還是渲染圖,我們可以隱約看到F-47在機身前部採用鴨翼設計,有分析指出,鴨翼在五代機上是先進性代表,但未必適用於六代機設計,六代機的重要趨勢是取消垂尾加強全向隱身能力和超聲速性能。而波音重拾鴨翼方案似乎證明它對六代機的理論設計與技術儲備缺乏足夠的積累。
還有分析稱,F-47在技術上參考了波音20世紀90年代推出的YF-118G驗證機。後者在當年採用了當時先進的隱身和無尾設計。也許等到F-47正式亮相之後,我們纔會看到二者之間的更多關聯。
此外,美媒提到,F-47將採用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作爲動力,這種發動機能夠以節省燃料的方式超聲速巡航。事實上,這種新型發動機最初計劃用來更換F-35所使用的F135發動機,但是由於研發進度遠遠落後預期,美國曾一度放棄等待轉而繼續升級F135。
今年1月底,美國航空已授予GE航空和普惠兩家公司各自超過35億美元合同,用於研發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經費相比項目初始階段上漲超10億美元。目前兩家公司的驗證機已通過了技術審查,GE航空此前曾表示,其早期驗證機能夠比F-135發動機效率高出約25%。
但無論技術如何先進,截至目前,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距離實際應用仍有很長路要走。考慮到美國軍方希望降低成本,實現大規模列裝的願望,F-47不排除會在先進發動機技術尚不成熟的條件下,先行上馬“閹割”版本。
至於美媒提到的F-47與專用無人僚機協同作戰能力,這對於六代機已是標配,並不值得特別吹噓。目前,通用原子公司和安杜里爾公司正在建造無人僚機候選機型,分別是RFQ-42A和RFQ-44A,作爲與F-35或F-47協同作戰的首批無人機僚機。
波音此前推出的MQ-25“黃貂魚”無人機加油機已經完成了與F/A-18E/F之間的空中加油試驗。而據美媒“戰區”介紹,波音也會考慮拓展MQ-25的任務能力,爲其配備遠程導彈。因此,不排除未來波音會選擇MQ-25作爲未來無人僚機的平臺原型。
美國媒體在報道中還提到,F-47會整合先進的數字能力,包括高容量網絡、人工智能、數據融合及戰場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以及網絡戰能力。基於這些技術,F-47有望具備有人/無人駕駛雙重能力,既可以由人類操作員遠程操作,也可以由人工智能自主操作,甚至它有可能成爲美國空軍打造的最後一款有人駕駛戰鬥機。當然,這些設想是否能夠最終順暢的實現,還需要謹慎的觀察。
成本問題依然存在
在3月21日,特朗普宣佈將F-47合同交給波音的同時,還表示F-47的驗證機已秘密試飛近5年,將成爲美國首款第六代戰鬥機。這一消息引發了外界對美國六代機研發進度的猜想。
3月22日,美國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網站發佈了一則新聞稿。新聞稱,關於“下一代空中優勢”戰鬥機項目的初始研究始於2014年,在項目早期階段,波音和洛馬X系列技術驗證機已經分別於2019年和2022年首次飛行,每架飛機的飛行時間達到數百小時。
但是,業內專家分析後表示,DARPA在新聞稿件中提到的X系列技術驗證機與真正六代機原型機之間,可謂存在天淵之別。熟悉美國航空器研發情況的觀衆都知道,自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軍方大力資助探索各類前沿航空航天技術,由此誕生的X系列技術驗證機,確實爲美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優勢奠定了基礎。
但是,X系列技術驗證機通常採用兩種模式建造,一種是基於現有機型進行改裝,用來測試某一項子系統,例如,DARPA就曾利用F-16戰鬥機平臺改裝X-62A無人駕駛戰鬥機,測試無人空戰的能力。另一種方式是製造縮比驗證機,用於探索尚處論證階段的前沿技術,例如,DARPA與波音子公司“極光飛行科學”推出的X-65射流飛控驗證機,主要用於測試空氣動力學領域新技術。
因此,特朗普所謂“秘密試飛近5年”的說辭,極可能存在水分,F-47實際的驗證機研發到什麼階段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
儘管如此,美國空軍參謀長戴維·阿爾文似乎對F-47如期交付併成規模採購持樂觀態度。他聲稱,F-47將在特朗普本屆任期結束前交付美國空軍,同時他還表示,F-47的成本將低於F-22,而且“更能適應未來的威脅”,美國空軍未來對F-47的採購數量也將超過F-22。
根據公開數據,美國空軍目前擁有約180架F-22,每架造價1.43億美元。特朗普拒絕透露F-47的採購價格,稱這將暴露該噴氣式飛機的一些高度機密的技術和尺寸,但美空軍預計將在2025年至2029年期間在F-47項目上花費200億美元。
從歷年的美國財年報告來說,成本問題確實是美國六代機的軟肋,沒有之一。2024年NGAD項目被削減了大量經費,從美空軍到媒體,都呈現對六代機未來並不明確的態度。美國前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甚至直接在2024年5月叫停了該項目,因爲成本估算至少會是F-35的三倍,即每架飛機成本高達3億美元。
截至目前,F-47的成本問題似乎並沒有明確而妥善的解決方案。可以想見的是,未來該項目發展中與成本和預算有關的問題將不時出現。
爲何是波音
最後,我們再來探討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那就是美國空軍爲何將F-47項目合同售予波音?
事實上,波音能獲得F-47訂單令不少人士感到意外。近年來波音在民機、軍機和航天防務等多個領域都問題不斷,甚至現任總統特朗普也因新“空軍一號”飛機的項目進展持續拖延而屢次表達對波音的不滿。
在此背景下,波音憑什麼能拿下F-47訂單?有分析人士認爲,不排除波音遊說美國軍政高層,得到了美國軍政界上層的支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樣說道:“波音作爲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制造商之一,也是美國政府遊說力量的最強參與者之一。”
在印尼獅航波音737MAX空難事故發生的2018年,波音對美國政府的遊說支出高達1510萬美元。自1998年以來,波音公司在華盛頓的遊說活動中排名第10,遠超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波音能夠在危機不斷的關口獲得F-47訂單,要說其政府公關機構沒有發揮作用,自然很難令人信服。
還有一點因素不容忽視,美國政府與軍方恐怕也要考慮戰鬥機研發領域出現UI家獨大的壟斷情況。回顧20世紀,美國曾經在航空製造領域誕生了諸多具備戰鬥機研發的公司,但是現如今,經過多年的兼併與重組後,美國只剩下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具備高端有人戰鬥機的研發能力。
而洛克希德·馬丁已經得到F-35項目,根據美國空軍的規劃,F-35未來將與F-47共同服役,而波音製造的F/A-18E/F和F-15EX,將分別在2027和2030年完成當前訂單後結束生產,波音面臨失去戰鬥機訂單的處境。
在此背景下,如果美國政府繼續將F-47項目交給洛馬,勢必造成洛馬在美國戰鬥機研發領域一家獨大的地位,並不利於美國軍工行業發展。因此無論出於保護波音還是提供競爭環境,F-47交給波音製造也就不難理解。而在F-47項目交付波音後,美國空軍未來將形成“波音(六代機)+洛馬(五代機)+諾格(轟炸機)”的新三足鼎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