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寶:守望麥香的人們|新華走筆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6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走筆”專欄發表記者鄭家寶撰寫的文章《守望麥香的人們》。
中原腹地,沃野千里。這裡是國人糧倉,也是“老家河南”。
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孩子,小時候,即使家裡不種地,不用下地幹活,可每到6月份,我也總能嗅到空氣中淡淡的麥香味兒。伴隨着這股清香,手裡的發麪餅也吃得更加起勁。外出求學,每逢放假回家,當飛馳的高鐵向北穿過大別山區,當窗外連綿的羣山變爲一望無際的麥田時,我就知道,到家了。
如今,作爲一名記者,我第一次參與河南“三農”報道,得以遇見並記錄了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的人們,這些麥田裡的守望者。
“自己種着踏實”
72歲的李喜梅大娘和她的老伴是我今年4月在河南許昌遇到的。見到老兩口時,他們正忙着在自家麥田裡澆水。夾雜着泥點的井水從塑料水管裡噴涌而出,給小麥解渴的同時也濺溼了他們的汗衫。佝僂的背、黝黑的手,汗水浸溼的脖頸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寫照。看到老兩口這麼大年紀還在地裡忙活,我忍不住問——
“家裡的地咋沒流轉出去?”
“自己種着踏實,種這麼多年了,不種地不習慣。”
土地是老一輩莊稼人的命根子。現在吃喝不愁、生活無憂,種上幾畝地,播種、耕作、收穫,是他們血液裡的慣性和一輩子的記憶,難以割捨。
與農戶打交道多了漸漸發現,土地、糧食永遠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春天聊病蟲害防治、土壤墒情,夏天聊麥收進度、小麥畝產,秋天聊玉米價格,冬天聊晚播晚種。走在鄉間小路上,溝渠旁、道路邊,哪怕狹窄到幾乎無法下腳的地方也會被愛惜土地的農民種上麥子。
或許你會問,一輩子守在土地上,老了不把土地流轉出去好好享享福,圖啥?從小麥的特點中或許能找到答案。小麥不甘人後,就算埋在土裡也得把頭仰着。但當結下了沉甸甸的麥穗時,卻要把頭低着。老百姓過日子,艱苦讓人摒除矯情之氣,希望讓人有奔頭。
麥香味兒
“這能直接吃嗎?”
“真的可以,不信你看。”
說罷,王鑫悅隨手薅下一株麥穗,搓下麥粒,吹掉麥殼,將一粒金黃飽滿的小麥放入口中咀嚼,伴隨着嘎嘣脆的聲音,她脫口而出:“麥香味兒!”
27歲的王鑫悅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的畢業生。像她這樣的大學生,在牧原集團淅川種植片區還有20人。21人的團隊管理着當地3.6萬畝土地,平均每5個人就要負責近萬畝農田。
現在還有年輕人願意種地嗎?剛出校門靠什麼管理萬畝農田?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近了這羣和我年齡相仿的人。
麥收時節,“搶收”就是在與時間賽跑。剛見面時,29歲的團隊負責人宋夢真正在打電話協調收割機團隊。
當天早上剛下過一場雨,田間泥土比較鬆軟,收割機不能進場作業,但爲了保證進度,需要提前聯繫好收割機團隊,等天氣放晴就立刻開始收割。而在前一晚,爲了趕在下雨前收割一部分,宋夢真和小夥伴們一直忙到了凌晨兩點。
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倉儲、轉運,每個環節都需要親力親爲,但靠着數字智慧農業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年輕人也能種好地。
“這個像蒙古包一樣的罐子被我們稱作‘水坦克’,是水肥一體化設備。”
“這是我們的專業植保無人機,田間管理少不了它。”
“這是我們的信息管理系統,小麥含水量、倉儲地點、司機信息在這上面都能看到。”
談到這些新設備、新技術,他們眼裡滿是希望與自豪。但我更感興趣的是他們爲什麼願意在這裡種地。
種地並不輕鬆,日常娛樂也乏善可陳,團隊所在的九重鎮距離淅川縣城有60多公里,開車要1個小時。在一些年輕人看來,生活哪怕沒有詩與遠方,起碼也要有電影院、燒烤和奶茶店,但這裡目之所及,都是由翠綠變成金黃的麥田。
麥收時節,平均氣溫在30℃以上,烈日的暴曬下,即使備上全套防曬衣物也難以有效阻擋紫外線。田間忙活一陣子,膚色白的人逐漸變紅。
“天氣這麼熱、這麼曬,你們就沒有後悔過嗎?”我開玩笑地發問。
“小時候還大熱天下地割麥呢,這算啥。”
在採訪中我還問到,是不是河南的孩子都對土地有一種天然的愛,這個稍帶引導性的問題卻引起了鑫悅的強烈共鳴,她小雞啄米般點頭。她告訴我,小時候家裡就幾畝地,種得也很辛苦。但如今自己利用所學知識高效種田,種更多的地產量更高,她發自內心覺得自己的工作有意義。
伴麥田種繁華
河南鞏義,斑駁的北宋石像靜靜地站立在一望無際的麥田間,石像沉默不語,麥苗歲歲生長。
河南中牟,“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大門前,夕陽的餘暉伴隨着金色麥浪,一場麥田落日音樂會即將開啓。
我伴麥田種繁華。從宋陵石像到麥田音樂會,是麥子熟了一年又一年,但在這片被譽爲“中華文明發源地”和“國人糧倉”的土地上,耕耘者代代傳承,見證着時光流轉。
人間六月,大地開出金色的花,我聞到了麥香,聽到了麥子熟透的聲響,也用鏡頭和筆尖記錄着麥田裡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