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鏟子超人在哪

(圖/本報系資料照)

花蓮光復鄉遭逢堰塞湖潰壩洪災,數以千計的「鏟子超人」涌入協助,畫面令人動容。然而在災區現場,中央、地方與國軍各自架設據點卻缺乏統一領導,形成重複指揮的局面,更少見到高層長時間坐鎮指揮,導致場面紊亂、指令混雜,清楚暴露出臺灣災害治理在權責畫分上的盲點。

近日全臺救難隊、志工與民間團體火速馳援,展現社會的熱心與團結。無論是志工肩挑鏟子、民衆慷慨解囊,或是地方跨縣市調度機具,這股「全民救花蓮」的力量,證明臺灣人的凝聚力遠比藍綠口水更務實。只是,這也凸顯中央統籌失靈的遺憾,才讓社會力量不得不出手填補官方調度的不足。

救災如打仗,分秒必爭。災區最需要的,是統一的指揮中心,而不是各說各話。雖然法律允許中央在地方成立前進協調所,但到底是要輔助還是主導,界線模糊,如今中央缺乏果斷主導與強力支援,讓民衆覺得只顧形式,而忽略救人的核心目標。因此,此次光復洪災,既是天災,也是人爲問題;天災難免,體制闕漏有必要補起來。

眼前當務之急是協助災民復原,中央政府須展現主責與行動力。災民需要的是水電暢通、泥水清理、家園重建,而不是看着官員吵來吵去,若政治凌駕專業,最後受害的永遠是無辜的居民。

災後重建更需長遠規畫。立法院應儘速通過《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編列所需預算,跨黨派合作形成共識。如同莫拉克風災後20天即完成特別條例立法的速度,纔不致延誤災民安置與復原。重建過程中,更應充分納入水利、地質、都市規畫與社會福利等專家意見,讓工程設計與社區復原真正符合專業判斷,而非政治考量。唯有如此,家園修復才能永續,不致重蹈覆轍。

臺灣已進入極端氣候時代,天災難以避免,人禍卻可防範。從事先預警到事後重建,每一次災難都是制度修正的契機。唯有中央與地方真心協力,以民爲本,讓專業上場,臺灣才能在一次次災難中淬鍊出更強的治理韌性。否則,即便社會力再怎麼熱情補位,政府失職終將使民衆心冷。

花蓮的黑泥,寫下災民的苦痛,也照映出臺灣治理的缺陷。若要真正止息災難帶來的撕裂,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政治潰壩,而是更多的攜手合作。中央應以身作則、少帶風向追責,多帶領全國合力,方能重建人民信任。讓鏟子超人的精神,成爲政府應學習的榜樣;讓專業與團結,成爲重建的起點。(作者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