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搭平臺,巧解用工難!重慶榮昌千餘名羣衆在“社區工坊”靈活就業
7月14日中午,重慶市榮昌區峰高街道陽光社區“社區工坊”,隨着“啪嗒”一聲,最後一個透明的鍵位安裝成功,60歲的包永容輕輕地呼了口氣——這是作爲“新手”的她,當天安裝的第八個鍵盤。
“安裝鍵盤比想象的複雜,但工作時間比想象的靈活。”到“社區工坊”上班才一週的包永容表示,這裡實行計件,不用擔心臨時有事耽擱,“這樣工作就不再是壓力,而是能掙錢、能學東西的好事。”
在榮昌,目前已有68個這樣的“社區工坊”,爲1000餘名居民提供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崗位,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近務工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解決了招工問題。
搭建靈活就業“橋樑”
峰高街道陽巖村是首批建成“社區工坊”的村(社區)之一。7月14日上午,在利用村集體閒置廠房開設的工坊裡,村民們在工位上全神貫注地製作車用線束。
“訂單和原料都來自附近的榮昌高新區,比較穩定。”陽巖村黨總支書記、“社區工坊”負責人何躍容介紹。
2023年,榮昌開始在基層建立“社區工坊”。此前,該區在調研中發現:一方面,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不容易招到穩定的全職員工;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卻因個人或家庭原因,難以堅持在全職崗位打卡上班。
爲此,榮昌試着在部分鎮街推行“社區工坊”,通過更爲靈活的方式,解決招工與就業之間的“錯位”。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成爲“社區工坊”和企業之間的“橋樑”:幫助村裡找到代加工來源,帶着首批“社區工坊”負責人走訪榮昌高新區企業,尋找合作機會。
在政府的幫助下,“社區工坊”陸續在榮昌遍地開花。
“車間”辦到家門口
在古昌鎮衝鋒村,“社區工坊”主要爲附近鞋廠生產的運動鞋加裝鞋帶並打好結。“從家騎電瓶車到這裡也就幾分鐘,特別方便。”經常來這裡“找零花錢”的村民劉代素笑着說,在這裡工作方便又靈活,她經常約着鄰居一起來。
在村裡,像劉代素這樣幾乎每天定點來工作的村民有20多人,高峰期則有三四十人。
“社區工坊”承接的代加工環節,在現階段無法用機器完成,但大多數崗位對技術要求並不高。
爲了幫助居民更好地掌握技術,在代加工起步時,“社區工坊”往往會選擇一批心靈手巧的居民進廠當學徒,接受短期培訓,或是由企業派出技術能手“送教上門”;等規模擴大後,多采取“以老帶新”的方式普及技術。
“靈活薪酬”吸引力強
“我平時做簡單線束,做得快,收入也還不錯。”在陽巖村“社區工坊”工作了一年多的趙訓珍說。
根據加工的複雜程度,一個線束的加工費從0.5元到十幾元不等。趙訓珍雖然年紀大,但手腳麻利,即便加工相對簡單的線束,一個月也能收入一千多元。
今年30歲的廖霞,是帶過趙訓珍的“師傅”。她主要做工序相對複雜的線束,月收入經常超過4000元,在陽巖村“社區工坊”長期名列前茅。
廖霞以前也在工廠做過一些技術性較強的工作,但爲了照顧孩子,她需要更靈活的就業時間。“社區工坊”這種不需要打卡的崗位就很適合她。
“在這裡可以一邊照顧小孩,一邊積累經驗、保持‘手感’。”廖霞笑着說,“過兩年孩子可以獨立上學了,我還能再去企業應聘一些技術難度更大的崗位。”
目前,榮昌區整合了“婦女微家”“零工之家”等資源,已建成68個“社區工坊”,發展起相對固定的產業:有的“撿”起傳統的藤藝編織藤椅或日用品,有的利用毗鄰鞋廠優勢修剪鞋邊,有的承接沿海產業轉移製作假髮,還有的接過俄羅斯訂單製作婚紗……未來,該區還將根據企業和居民需求,利用“社區工坊”發展更多靈活就業崗位。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芸
原標題:政府搭平臺 巧解用工難 榮昌千餘羣衆在“社區工坊”靈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