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鹿樂平臺10週年 媒合千名志工走入600所偏鄉學校

國立政治大學今天舉辦鹿樂平臺《鹿樂十年.鄉聚一課》10週年成果展。左起爲政大校長李蔡彥、教育部長鄭英耀、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彭富源與偏鄉直排輪隊小朋友合影。圖/政大提供

國立政治大學今舉辦鹿樂平臺「鹿樂十年.鄉聚一課」10週年成果展。政大表示,「鹿樂」音譯自英文rural,是串聯偏鄉學校與社會各界的教育協力平臺,自2015年成立以來,已媒合上千位志工走入超過600所偏鄉校園,開設直排輪、甜點、攝影、音樂等多元課程,爲偏鄉教育盡心力。

鹿樂平臺10週年成果展今天、明天在臺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出。教育部長鄭英耀今致詞時提到,偏鄉教育不只是政策工作,更是人生的起點,在於教職起點正起源於嘉義山區,過去與學生的互動與記憶,正是推動偏鄉教育的動力。「陪伴」是改變起點,未來教育部將持續推動偏鄉師資穩定、USR進駐與社會資源媒合,與地方夥伴攜手前行。

鄭英耀接受媒體聯訪時也說,學生的生命發展,光靠老師還不夠、靠政府也不夠,臺灣有非常多的民間力量想投入教育,也看見了城鄉差距問題,一直思考如何讓偏鄉學生有更豐富的學習記憶,鹿樂團隊有一羣來自政大管理學院、教育學院、文學院與傳播學院長的教師,協助學生打造生活經驗、提升自信心。

政大校長李蔡彥則強調,政大很榮幸能參與鹿樂平臺的建構與實踐,大學的任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與人才的培育,更應迴應社會的需要。

李蔡彥表示,鹿樂平臺10年來串連社會資源與偏鄉教育現場,促進城鄉間的文化流動與互信合作,更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教育樣貌,「鹿樂提醒我們,偏鄉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希望的起點。」

花蓮縣東里國小從103年起規劃烏克麗麗課程,後拓展成音樂教育方案,但校方苦於教師難尋,於是透過鹿樂平臺媒合上基層員警史考特,於每個月利用休假時間返鄉教學;直排輪教練小龍同樣藉由鹿樂平臺,每週定時到花東學校服務。

成果展現場也同步發表新書《島嶼鹿樂》,收錄第一線志工、教師與學生的故事,展覽亦規劃七場主題分享論壇,聚焦於偏鄉教育創新、USR實踐、創意教學等主題。《鹿樂十年.鄉聚一課》成果展自7月5日至7月6日於臺北華山文創園區西2館展出,開放時間爲每日上午10至傍晚18時,免費入場、自由參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