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樂平臺十週年 媒合志工走入600偏鄉校園

教育部於民國104年起推動「鹿樂平臺」,鼓勵志工到偏鄉協助教學,至今已媒合志工走入超過600所校園,開設音樂、烹飪、攝影、直排輪等課程。

「鹿樂」音譯自英文rural,是串聯偏鄉學校與社會各界的教育協力平臺,由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負責執行。透過學校許願、大衆提案、企業合作等模式,媒合有需求的學校和想貢獻偏鄉教育的民衆,協助課輔、社團活動等,讓偏鄉教育更豐富多元。

鹿樂平臺十週年成果展今天、明天在臺北市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出。教育部長鄭英耀致詞時提到,他的教職起點正是在嘉義縣山區,因此今天參與活動感觸特別多。

鄭英耀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學生的生命發展,光靠老師是不夠的,臺灣有非常多的民間力量想投入教育,讓鄉下的孩子有更豐富的學習記憶,公部門不能不善用這個力量。

花蓮縣東里國小從103年起規劃烏克麗麗課程,逐步拓展成音樂教育方案,然而偏鄉不易找到有相關專長的教師。校方於是透過「鹿樂平臺」爭取外援,成功找到基層員警史考特,願意每月利用工作休假返鄉教學。今天活動中,東里國小在接連表演數首歌曲,成功帶動現場的氣氛。

另外像是直排輪教練小龍,透過鹿樂平臺的媒合,每週都到花東學校服務。他相信,直排輪的輪子可以帶領孩子到達更遠的地方,被更多人發現,滾動出更多的故事,並見識更廣的世界。

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表示,鹿樂平臺10年來成功串連社會資源與偏鄉教育現場,促進城鄉間的文化流動與互信合作,更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教育樣貌,「鹿樂提醒我們:偏鄉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希望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