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領繪藍圖 標準築基強支撐 產業“添磚”促實踐 合力加固學生營養健康“防護牆”

本報記者 高嬌娣 劉豔芳

少年者,國之命脈所繫,肩負着中華民族的明天。然而,隨着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正面臨嚴峻挑戰:操場上“小胖墩”扎堆,20歲大學生動不動就兩眼一黑。

如何築牢從“小”到“大”的學生營養健康“防護牆”?日前,在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政策與標準分會成立之際,專家們給出答案:政策驅動、標準支撐、產業跟進,政策爲標準制定和產業發展指引方向、提供支持;標準是政策實施的技術依據並規範產業發展;產業跟進則是政策和標準的具體實踐,爲營養干預提供物質支持。

“小胖墩”扎堆,大學生變“脆”

“打了個哈欠,下巴脫臼了”“打遊戲太激動,結果呼吸性鹼中毒”“伸個懶腰,脖子扭了”“軍訓踢正步把自己踢成骨折”……近年來,社交媒體上此類“脆皮大學生”事件層出不窮。其中雖然有年輕人調侃的成分,但大學生羣體體質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2023年《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現狀分析與研究》顯示,本應處於年齡峰值的1800名大學生中,速度、力量、耐力的不及格比例偏高,100米跑優秀率不足10%,引體向上不及格率高達78%。《柳葉刀》子刊《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近日發佈的一項由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國家衛生健康委生育健康重點實驗室牽頭的研究也指出,2000—2019年,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綜合指標(PFI)中位數持續下降(從-0.16降至-1.99),超重/肥胖、血壓升高及其共病(超重/肥胖與血壓升高同時存在)的患病率顯著上升,分別從2000年的3.7%、2.2%、0.3%增至2019年的14.0%、5.2%、1.8%,且男生各項指標異常率均高於女生。

體質“滑坡”背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主因之一。“我的生活似乎真的離‘健康’有點遠。”大二學生小鄭坦言:“進入大學後很少主動鍛鍊,平時基本上就是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週末就‘躺平’,很多同學都這樣。”

不吃食堂吃外賣、5分鐘的路程也要騎電瓶車、一邊高喊“減肥”一邊半夜炫起“三高”零食……在大學生各項事務的重要性排序中,學習、社交的優先級更高,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和體重管理則往往被忽視。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車會蓮指出,飲食不規律、膳食結構不合理、吃動不平衡,使大學生面臨不亞於老年人的營養問題,甚至更嚴重、更復雜,不少年輕學生出現了尿酸高、脂肪肝等傳統“中老年病”。

大學生變“脆”、變“肥”,兒童期未養成良好運動飲食習慣是重要根源。“兒童少年期的飲食行爲不僅影響當前生理代謝、大腦及體格發育,更對成年期飲食行爲及健康狀況產生深遠影響。”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政策與標準分會主任委員王志宏表示。研究顯示,41%—80%的兒童肥胖可延續至成年,大幅增加成年後患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風險,並可能伴隨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有數據顯示,超重肥胖兒童常合併多種代謝紊亂問題,高尿酸血癥發生率達37.6%—64.5%,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率達23%—77%,血脂異常、糖代謝異常、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風險也較高。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一般健康人羣的推薦,兒童青少年該‘多吃’的(如蔬果、全穀物),攝入不足,該‘適量’的(如油鹽、精製穀物、紅肉),攝入過多,加之運動量少,導致超重肥胖率持續攀升。”王志宏表示,“若不能有效遏制這一趨勢,預測2030年我國7—18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將達到34.7%,總人數將高達4948萬人。”

政策引領方向,標準夯實基礎

“脆皮大學生”“‘小胖墩’扎堆”等話題持續引發社會關注,兒童青少年、大學生的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

政策已經先行。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針對六類人羣的營養健康突出問題,提出了包括“學生營養改善行動”在內的六大專項行動。2019年2月,教育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出臺《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明確學校應當加強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宣傳教育,將相關知識納入健康教育教學內容,開展經常性宣傳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飲食習慣,加強對學生營養不良與超重肥胖的監測、評價和干預,並協同家長開展宣傳教育。2019年12月,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公安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校園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非寄宿制中小學、幼兒園原則上不得在校內設置食品小賣部、超市,已經設置的,要逐步退出;寄宿制中小學確需設置的,應依法取得許可,原則上只售賣純淨水、礦泉水、預包裝麪包、牛奶等食品。政策的指向愈發精準、明確。

不過,僅有政策引領還不夠,“標準是連接政策目標與實踐的橋樑。”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李寧提出,科學、及時制定營養標準,推進營養健康標準體系建設,對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保障全人羣營養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一系列標準是行動的支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霍軍生表示,“我們需要對個體進行多維度評估和個性化干預,統一的標準可規範營養評估方法、干預措施及效果評價等流程,確保營養干預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學生餐營養指南》,明確要求6—17歲學齡人羣每天應供應奶及奶製品200克至250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學生相關部分明確了體重健康管理標準;《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針對不同季節、地區、人羣提供食譜套餐示例和營養健康指導建議,爲家校聯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肥胖問題、讓孩子吃得營養、吃得健康提供參考……我國已構建以強制性國家標準爲核心,衛生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指南等爲補充的營養標準體系,爲學生營養健康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王志宏說,在政策標準的引領下,我國學生身高發育狀況顯著改善。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城鄉6—17歲兒童青少年平均身高均有所提高,生長遲緩持續改善,城鄉差別逐漸縮小,學生消瘦率持續下降。

政產學研攜手,推動精準干預

隨着社會的發展,全球飢餓人口下降,營養缺乏性疾病和中重度營養不足的兒童越來越少,而微量營養素缺乏與能量、鹽、油等攝入過多的結構性失衡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霍軍生表示,以往小初高的分類較爲粗獷,可根據精準營養評價,將學生細分出“小胖墩”“小瘦子”等不同健康狀況以及運動、考試、季節等特殊條件下營養需求有所差異的亞羣體,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干預。

“精準營養已成爲營養健康科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健康食品產業的支撐會讓營養改善和健康促進事半功倍。”霍軍生建議,產業界可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生產豐富多樣的營養產品,如強化食品、營養補充劑等,爲營養干預提供物質支持,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個性化營養需求。

大學校園是主陣地,各地高校正在積極行動。例如,中國農業大學食堂推出的智慧食堂系統頻頻出圈,其通過AI識別和無感支付技術爲師生提供精準營養分析,實現“吃得營養”與“吃得健康”的雙重目標;考試餐、減脂餐、增肌餐,將教學科研與餐飲服務結合,形成食育特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也有自己的成功經驗。“學校提供面向全校所有學生的營養選修課,同學們不僅能學習到營養和健康膳食知識,還能借助食物模型對自己的飲食進行評估,並親自動手開發健康菜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教授陳山泉介紹說,學校還積極營造校園體育氛圍,組織太極、瑜伽、羽毛球、籃球、足球等社團,培養學生和教職工的運動習慣;健身房、游泳館、攀巖館等應開盡開,且免費開放,以激發大家的運動熱情。

在學生營養改善和健康促進方面,加強食育至關重要。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羅雲波表示,系統、全面、深入的營養教育是提升兒童青少年乃至全民健康水平的首選策略,從長遠來看,還需要加大教育力度。他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食育實施框架,並加強教育、衛生、農業等跨部門協作,形成政策合力;藉助數字化技術優化食育教學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各地政府也在行動:廣西發佈《義務教育學校學生餐營養配餐指南》,提出6—14歲中小學生餐平均每天提供的食物種類不少於12種、每週不少於25種;結合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和身體活動水平科學配餐,確保平均每日食物供應量達到標準的要求。北京市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效果顯著的體育課、大力開展學生班級聯賽等8條舉措,讓校園體育充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2024年9月28日發佈的《山西省體育發展條例》,要求學校應當將在校內開展的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納入教學計劃,與體育課教學內容相銜接,保障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參加不少於一小時體育鍛煉。

“改善和促進學生的營養健康,首先需要提升學生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王志宏強調說,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實踐中。

王志宏介紹,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政策與標準分會將自上而下開展政策研究,聚焦學生、家長密切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向上爲政府部門決策提供諮詢,向下做好政策標準解讀和宣貫,確保政策落地惠民;同時,科學規劃標準的研究方向、推動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強化人才科普傳播與科技賦能、深化跨界合作與創新實踐,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食品報》(2025年07月08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