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古德與萬物共鳴的心靈
(圖/美聯社)
人類在探問「我們是誰」的旅程中,往往以科技與文明爲自豪,卻常忽略了我們從何而來,與自然之間有着怎樣深刻且無法切斷的聯繫。珍‧古德的離世不僅帶走了一位科學家,更像是大地失去了一位溫柔而堅定的守護者。在她靜靜告別這個世界的同時,她留給我們的,是一段關於敬畏、關懷與希望的未竟之書。
珍‧古德最初踏入非洲叢林時,並無正規的學術訓練,卻帶着童年對《泰山》的浪漫幻想與對動物純粹的熱愛。她的觀察顛覆了西方科學對人類與動物的界線,她發現黑猩猩會製作工具、會悲傷、會爭鬥,也會擁抱彼此。這些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人類」的意義,也讓動物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實驗對象,而是擁有情感與尊嚴的生命。
更難能可貴的是,當她從研究者成爲倡議者時,她沒有選擇站在演講臺指責世界的冷漠,而是以溫和堅定的語調,向大衆訴說希望。她創辦的「根與芽計劃」,不是爲了募資或政績,而是要從孩童做起,讓下一代理解人與自然並非對立,而是命運相連。
「你每天都會對世界造成某種影響,重要的是你想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句話並非口號,而是她生命的寫照。即使在91歲高齡時,她仍在全球奔走,一年近300天演講,關注氣候、物種保育、青年教育。在她最後一次公開活動前夕,她依然安排與學生種下5000棵樹,這不只是行動,也是信念的傳遞。
在她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個少女如何成爲聯合國和平使者,也看見一個人如何用一生證明「柔弱勝剛強」的智慧。當許多人爲了「控制自然」而爭權奪利,她卻以「融入自然」改變世界。她對黑猩猩的命名方式,被科學界批評過於感情用事,但多年後,這種充滿人性的觀察方式卻成爲今日動物行爲研究的典範。
她的生命不斷提醒我們,科學若失去了愛與想像力,將只是一套冷冰冰的理論,而保育若只靠數據與政策,也無法真正觸動人心。真正的改變,往往來自於一顆願意蹲下身來凝視、傾聽他者生命脈動的心。
面對當今的氣候危機與生態崩壞,我們亟需的不只是新的技術,而是一種新的感知方式,一種能讓我們重新與萬物連結的能力。珍‧古德的生命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冷漠,也召喚我們的良知。她以非主流之姿進入學術世界,卻用無可忽視的溫度改變了整個科學界。
如同她那隻陪伴四海的玩偶「Mr. H」所象徵的精神,不要小看任何微小的希望,它可能會在世界最需要的角落發芽。當我們送別她時,也許更應該靜靜問自己,我們是否願意繼承她的精神,學會看見動物的靈魂,也看見人性的邊界與責任。
在浮躁與分裂的今日世界裡,或許我們最需要的不是另一個宏偉計劃,而是一位如珍‧古德般的聆聽者,一位能與萬物共鳴的心靈。這樣的生命,雖已遠行,卻從未離去。她未曾真正離開,因爲她早已成爲我們心中對自然最溫柔的想像。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深遠的影響,往往不在於聲嘶力竭的呼喊,而是在於靜默之中,爲萬物留下尊嚴與詩意。這,正是珍‧古德留給人類最後的禮物。
(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