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長城》幕後的交響與共鳴
音樂會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
近日,由北京交響樂團發起,天津交響樂團、河北交響樂團聯袂組建的京津冀聯合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登臺。在指揮家譚利華、天津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易娟子、河北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拓鵬的執棒下,120人的樂團與100人的北京音協合唱團上演《長城》交響合唱音樂會,譜寫出京津冀三地藝術家密切合作的時代交響。
“長城”作爲主題串聯起整場演出
這是京津冀聯合樂團第一次在北京演出。演出上半場,在譚利華的執棒下,《長城魂》《長城與少年》等原創管絃樂作品相繼奏響。作曲家們的旋律風格各異,有的交響性十足,有的凸顯三絃、古箏等民族樂器,用鮮明的地域特色勾勒長城的壯美與滄桑。下半場,易娟子、拓鵬分別執棒演繹交響樂《長城》,以及由欒凱作曲,王曉嶺、商明凱等作詞的交響組歌《長城》選段。
爲什麼要演奏《長城》?北京交響樂團團長李長軍介紹,長城與京津冀三地都有關係,“長城”作爲主題可以串聯起整場演出,爲的就是體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精神。河北交響樂團副團長路海燕說,“長城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也是京津冀重要的地理標識。”
在人員構成上,北京交響樂團派出80位樂手,天津、河北各有20多位樂手加入,他們共同演奏15首作品,演出時長近兩小時。李長軍介紹,雖然之前三地交響樂團也有一些演出,但基本是各演各的曲目,不僅加入的樂手少,作品選擇也比較鬆散,像這次如此大規模的合奏還是第一次。
演出結束後,河北交響樂團副團長路海燕認爲,三地交響樂團這次在舞臺上呈現最佳狀態,演出效果非常好。現場氣氛熱烈,“長城精神”通過交響合唱的形式表達出來,非常振奮人心,引發了全場共鳴,觀衆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
三地交響樂團近年來聯繫日漸緊密
今年3月份,京津冀交響樂藝術發展聯盟在北京正式掛牌,三地交響樂團決定以聯合樂團的形式在國家大劇院“交響樂之春”系列演出季中舉辦一場聯合演出。國家大劇院對這個決定非常支持,把這次京津冀聯合樂團演出安排在開幕演出中。
對於京津冀三地交響樂團協作,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一級巡視員馬文曾表示,三地交響樂團要在創作、人才、市場資源等領域深化合作,建立合作共建制度機制。北京交響樂團團長李長軍團長建議每年舉辦“京津冀音樂節”,由三地輪流承辦,組建“京津冀聯合樂團”,每年定期召開聯盟會議以深化合作;天津交響樂提出,聯盟可通過聯合委約創作京津冀主題交響樂作品,集中優勢資源打造兼具藝術高度與商業價值的精品力作,並以聯合巡演方式擴大品牌影響力;河北交響樂團團長商明凱則提出需建立專職聯絡機制,確保資源信息高效共享,同時深挖區域文化歷史資源,探索交響樂市場化發展的新路徑。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近幾年來,三地交響樂團的聯繫日漸緊密。2020年年初,三地交響樂團隔空合作,克服重重困難在線上共同奏響《我和我的祖國》,開啓了三地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全新嘗試。2020年8月,在助力冬奧崇禮森林音樂會上,三地交響樂團共同向世界奉獻了三場精彩的交響音樂會。
2023年年底,河北交響樂團、天津交響樂團亮相臺湖京津冀新年音樂會,與京津冀觀衆共迎新年的到來。
而到了2024年,京津冀交響樂團又在廊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舉辦了“同奏一支曲——京津冀交響音樂會”,受到了廣泛關注。
河北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閆賽參與過2020年助力冬奧崇禮森林音樂會和2023年年底臺湖京津冀新年音樂會,他說:“相信在三地音樂人的共同努力下,京津冀聯合樂團會成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張新名片。”
三地交響樂人從各自爲戰到琴瑟同奏
在參演者眼中,演出的成功除了得益於每一個參與者的努力,還跟近些年來京津冀三地交響樂團頻繁的交流、合作息息相關。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重大國家戰略,之後三地堅持“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深入推進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而在文化領域,京津冀三地由於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文化一脈,交流愈發頻繁,文化共融不斷走深走實。
11年來,在交響樂領域,三地交響樂人也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實現協同發展。
彼時,京津冀三地交響樂團各自有着鮮明的特色,北京交響樂團享有“首都明珠樂團”美譽,底蘊深厚;天津是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早的城市之一,天津交響樂團具有多元的音樂文化並極具開放包容精神;河北交響樂團則處處顯現着燕趙大地的豪邁之風。三地交響樂團如同三條河流,雖偶有交集,但是交流、合作並不多。
改變發生在2019年。當時,爲了進一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動三地文化藝術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協同發展,2019年5月,北京交響樂團聯合天津交響樂團、河北交響樂團與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京津冀交響樂藝術發展聯盟。
自此之後,三地交響樂團聯繫日漸增多,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合作的成果也很快顯現出來。2019年5月,京津冀藝術聯盟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完成了首場“命運之
謎”的演出。之後又相繼在衡水大劇院、保定大劇院以及天津大劇院完成了三地巡演。
此外,三地交響樂團還建立了溝通交流機制,在藝術創作、音樂普及和樂團管理等方面相互學習、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如今,京津冀交響樂藝術發展聯盟已經成立6年,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三地的交響樂團也在謀劃着更廣、更深的協同發展之路。北京交響樂團已經開始着手更多的活動。李長軍說,今年國慶期間,北京交響樂團將要舉辦臺湖古典音樂節,主題是樂享京津冀,天津、河北兩團也會受邀參與各類活動。同時,面對樂迷的室內樂展演,亦會邀請天津、河北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參與。
京津冀樂團聯合演出“1+1+1>3”
京津冀三地交響樂團所處地域不止距離不遠,還有着一些其他淵源,爲三地交響樂團協作提供了一種特別的優勢。
在北京交響樂團團長李長軍眼裡,三地交響樂團是“兄弟樂團”的關係,三個樂團的人員年齡差不多,大家平時也比較熟悉,有些甚至在讀書的時候就是同學。平時可能因爲工作關係沒辦法經常見面,三地聯合演出能加深三地交響樂團的友誼,“兄弟樂團之間的交流互動非常溫暖”。
拓鵬還沒加入河北交響樂團之前,譚利華和河北交響樂團已有很深入的合作。北京交響樂團有一些首席和演奏員則是從河北交響樂團過去的。拓鵬和天津交響樂團的易娟子在大學期間同是中央音樂學院徐新教授的學生,兩人是師門同學。對於三地樂團的人來說,三地協作除了音樂上的交流,更加深京津冀三地樂團之間的瞭解。
閆賽覺得,京津冀三地交響樂是“1+1+1﹥3”,希望未來這種活動能夠經常舉辦:下次來河北,再下次去天津。“音樂是一張名片,交響樂承擔更多的是宣傳推廣的職責,通過三地聯合演出能讓更多人瞭解京津冀三地文化”。
·講述·
聯合演出讓交響樂人互相取長補短
王佳是河北交響樂團樂隊首席,從小便開始學習小提琴。在她記憶裡,雖然三地演出已成家常便飯,但像這次三團如此大規模聯合演出還是頭一次。演出中,京津冀三地委約的作品輪流上演,對應三地交響樂團的演奏員輪流擔任首席,舞臺上的首席輪換讓音樂會充滿看點。三個交響樂團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從演出效果來看,三地演奏家的合作效果非常好。
演出前,京津冀團共同排練了兩天。讓她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一場演出要與三位指揮合作,而三個樂團演奏的作品不同,樂團指揮的風格也不同,對她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
王佳說,聯合演出除了讓大家能夠交流學習,三地交響樂團還能通過這種機會互通有無。而作爲一名交響樂人,王佳還有另一番感觸,“音樂扮演着黏合劑的角色,因爲音樂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能夠很好地促進大家交流、融通,最終促進三地文化的協同。”
河北交響樂團雙簧管聲部首席、樂隊隊長王強從十一歲開始學習雙簧管,2000年他來到河北交響樂團,這是他第一次參與到這種三地三團的大規模演出中。
王強記得,在排練中發生了一些趣事,聲部之間因爲使用的哨片規格不同,演奏員之間就經常切磋,“試一試哨片,介紹各自使用的規格,相互取長補短。對演奏風格、音色把控及處理,都會進行深入交流”。
在河北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閆賽眼裡,雖然排練的時間很短,有的曲子排練了一次就要上臺演出,但大家還是很快就達成默契,順利完成演出。閆賽最直觀的感受,以木管聲部爲例,河北交響樂團習慣的發音是柔和的,沒有那麼強烈的音頭,但是北京和天津樂團聲部首席的把握性就非常強,他們會準確地給一個音頭和節拍。
表演者們在臺上表演的時候,觀衆孫樂(化名)正在臺下聽得起勁,雖然對交響樂瞭解不多,但是他覺得三名指揮譚利華、易娟子、拓鵬的風格差別還是挺大的,但又各具特色。而在表演的最後,現場觀衆更是一起要求返場加曲,最後由譚利華指揮執棒演奏了《我的祖國》,觀衆則一起激動地鼓掌合唱。“當時,我一下就感動了。”孫樂說,“《我的祖國》和音樂會的主題《長城》一樣,讓華夏兒女心潮澎湃。伴隨着樂聲響起,大家心中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本組文/本報記者李鐵柱實習生武昱含
統籌/孫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