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太空又來倆河南人(豫論場)

“從天地往返到出艙行走,從交會對接到多人多天太空駐留、空間實驗室建設穩步推進,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創新這個強有力的引擎。”

□本報評論員 于晴

4月24日,對我國航天事業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天。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5年後,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奔赴太空,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接力賽再次交棒。恰逢“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5週年和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也爲這次任務增添了一份特殊意義。

就在4月23日,執行這次任務的3名航天員公開亮相,有兩位都是咱河南老鄉。其中,陳冬擔任指令長,是我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個三次飛天的航天員;陳中瑞是第三批航天員,即將踏上個人首飛之旅。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樣也是航天事業的強大引擎。從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到嫦娥系列探測器成功落月;從萬戶飛天的勇敢嘗試,到神舟飛船一次次突破蒼穹……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延續千年,中國航天人從未停止探索腳步。每一次火箭轟鳴,都是探索未知的衝鋒號;每一次太空漫步,都是拓展認知邊界的新徵程。

從天地往返到出艙行走,從交會對接到多人多天太空駐留、空間實驗室建設穩步推進,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創新這個強有力的引擎。而每一名出征的航天員,都是這種創新進取精神最生動的寫照。

2016年,陳冬迎來人生中第一次太空之旅。“我問你爽不爽?”“爽!”神十一乘組指令長景海鵬和他的對話走紅網絡。作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個飛天的男航天員,他歷經多年磨礪,完成了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任務,終於迎來了火箭騰飛的時刻。2022年,陳冬再獲飛天機會,並擔任神十四乘組指令長,這既是他首次擔任指令長帶隊出征,也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

在太空生活的183天裡,陳冬和隊友們經歷了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2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位任務,全面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爲基本構型的空間站建造,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多個第一,被譽爲“最忙乘組”。

這些成就背後,是他與隊友以及無數航天人的智慧與汗水。在中國航天日,陳冬與新的隊友們再次奔赴浩瀚寰宇,向着無盡的宇宙深處進發,可以說是對載人航天精神的再次致敬和深情禮讚。

創新,也正不斷引領航天事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精準氣象預報,風雲氣象衛星爲防災減災提供數據支持;通信與導航,北斗系統覆蓋全球,上億戶家庭通過通信衛星享受信息服務;商業航天新業態,民營火箭、衛星互聯網等產業快速發展。航天技術也推動着基礎科學不斷突破。空間站開展的微重力實驗爲材料科學、生命醫學研究提供獨特條件,月球樣品分析助力揭示月球演化之謎……伴隨着技術進步,許多高大上的航天科技不斷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近年來,河南主動融入建設航天強國,構建集衛星製造、火箭研製、衛星測運控管理和數據應用於一體的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女媧星座”在軌商業雷達遙感衛星每天傳輸衛星數據;天章衛星智造基地,首批“鶴壁造”衛星進行總裝……在發展大局裡找準定位,在時代潮流中搶抓機遇,立足所有、面向所需、修煉所能,以增強產業鏈優勢佈局入局,中原大地與星辰大海在一次次創新中雙向奔赴,擁抱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