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野大豆、野豌豆也有了名字
原標題:這些野大豆、野豌豆也有了名字
盛夏時節,我再次來到了濟源市農業科學院試驗田,看到一排排翠綠的野大豆苗纏繞在支架上,長勢喜人。農科院老朋友嶽竟之打趣我:“又來看你的‘寶貝疙瘩’們了……”可不,這些“寶貝疙瘩”來到這片試驗田真不容易呢!
2023年12月,在學習最高檢新發布的野豌豆種質資源保護典型案例時,我聯想到中國科學院發佈的《太行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濟源段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提及濟源轄區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大豆,但沒有說明具體位置。
經進一步瞭解,我得知野大豆被納入《中國稀有瀕危植物》紅皮書,因與我國主要油料及糧食作物大豆是近緣種,它也是研發新型大豆品種的重要種質資源,更是農業種質資源中的“瑰寶”。
這麼珍貴的野大豆到底在哪裡?生存狀況怎麼樣?同年12月15日,我在“鄉村振興與公益訴訟”微信羣發出尋找野大豆的請求,向羣裡的濟源市鄉鎮工作人員和村幹部“求助”。當晚7點半,有村幹部告訴我說,坡頭鎮佛澗村一廢棄工廠附近好像有幾株野大豆。第二天上午,我和濟源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科學院的專家,還有市政協委員一同趕到現場。經確認,村幹部反映的那幾株野生植物就是野大豆。
野大豆之所以在濟源能夠生存下來,與濟源淺山區的地理環境有關。在這麼好的環境中,作爲中藥材的野豌豆是否也有可能存在?
2024年1月3日,我再次在微信羣裡發出尋找野豌豆的請求,且很快就有了反饋。經專家確認,坡頭鎮郝山村的田間道路邊有幾株野豌豆。
因野大豆、野豌豆存在被野雞啄食、被牛羊啃食等風險,爲切實督促相關部門做好保護工作,2024年1月8日,我院向濟源市農業農村局送達檢察建議,建議其組織做好野生植物資源調查、野生植物生長環境監測工作,加強對農業野生種質資源的保護。同時,我院建議濟源市農業科學院推進對野大豆、野豌豆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
濟源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科學院加強協作,對野大豆、野豌豆種質資源進行調查、收集、整理和保存,通過設置保護圍欄、保護標識牌加強原生地保護,並建立繁育基地進行遷移種植、異地擴繁。其間,我院先後5次派人,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同到原地保護、遷地保護現場查看,對發現的保護標識不完善、圍欄設置有缺陷等問題督促整改。
不僅如此,對保護工作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我院主動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解決專項資金26.4萬元。同時,我院督促鎮政府及當地村委會配合農業科學院做好野生植物保護科學知識普及工作。
2024年3月1日,濟源市農業科學院對整改情況書面回覆稱,已經完成對野大豆、野豌豆的原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原地保護野大豆18株、野豌豆20株,搶救性收集留存種子進行遷地保護野大豆102株、野豌豆110株,降低了物種滅絕風險。
2024年10月、12月,濟源市農業科學院先後將採集的野豌豆、野大豆移送國家種質資源庫,以發現地分別命名爲“郝山野豌豆”和“濟源佛澗野大豆”。
(整理:本報記者劉立新 通訊員張葉青)(河南省檢察院濟源分院公益訴訟檢察部主任 孫承業)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