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一生做最值得卷的一段歲月
前天我在文章下面的評論挺有意思的。
一是我文中提到了以前曾經以寬鬆能用手機著稱的學校,現在也收緊了尺度。我沒說學校,然後下面評論區一頓猜測,出現的名字有華附、省實、二中、執信、廣雅、鐵一。所以你看,印象這東西,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我們對學校的觀感也是如此,以前是這樣子的,可能換了校領導班子,或者因爲某些事情(例如成績太好要緊抓成績)等就會改變,所謂“今時唔同往日”,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第二個有意思的,是我文中用了廣大附中作爲例子,評論和私信裡都有還在目前或曾經在廣附就讀的家長感謝我,還用上了“終於”。
這恰恰也說明了刻板印象的存在。只不過,廣大附中因爲集團規模足夠大,做好自己子弟兵的留生工作就能“餵飽”高中,所以並沒有太需要在意外界的看法罷了。
前天我提到最近發現有的學生在選擇高中的時候帶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那就是希望學校足夠舒服,作業少,考試少+簡單,老師管得得鬆,假期多,補課少。
就着前天的話題,今天我還想展開一下。
中考學生的年齡已經步入10後,相對應地,這批學生的家長也基本是80,85後,甚至90後(不是說我,你們別看我)。相對應地,大家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簡稱三觀)和我父母那一輩的家長也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硬件考量在擇校中的佔比顯著提升。玉巖中學宿舍改造後一舉成爲區屬第一梯隊,清灣、廣州實驗中學奢華的硬件配套吊打老城區學校,這些都是他們吸引學生的一大利器。
包括陸續“開門迎客”的那些省市屬學校的新校區,但凡去參觀過的學生,再去和老城區的老牌高中對比,高下立判。甚至還有對某老東山(不是一所)學校“敘利亞風格”宿舍的調侃。
追求舒適,這在我們那時候非但不是風氣,甚至是“政治不正確”。是啊,我們父輩灌輸的都是吃苦耐勞,讀書是第一要務,其他都不重要,爲了好環境選擇不確定性更強的新學校,絕非主流。
注意,我只是在陳述,沒有站邊。甚至非要我站邊的話,我也會站在現在這些“貪圖享樂”的學生這邊。畢竟,人要能吃苦不假,但也沒必要“沒苦硬吃”啊,誰不想吃好睡好,也不代表我吃好睡好就不認真學習,不代表我就飽暖思淫慾了是吧。
比起環境,更大的,更能夠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和不同意見的,其實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態對待求學過程中的“卷”。
有以身作則詮釋什麼叫“只要卷不死,就往死裡卷”的。
有從小到大升學靠祖傳房子,靠搖號,靠文昌的躺平派。補課?民辦?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
兩派水火不容,互道SB,你說我不思進取,我笑你沒房收租。
然而,實際上兩派又都不是主流。更多的是那種躺太平了捲一捲,卷累了躺一躺——你別看人們在網上喊得聲音大,事實上這纔是普通人。
我也是普通人,從當年讀書到現在長大也是如此,普通家庭,普通學校,普通牛馬。
既然做不到一直卷,那麼就更應該思考如何挑合適的時間卷,如何更聰明地卷。
就整個人生而言,從初三開始到高考的這幾年,無疑是其中一段最值得卷的歲月。我們也不是在灌雞湯,從實用主義出發,但這一波卷下來,很可能就決定了你未來幾十年的起點在哪裡,甚至奠定了未來不用那麼卷的基礎。
在這個應該卷的階段,勞逸結合可以,但強調說不卷的高中,爲了招生能理解,但如果行動上也在踐行這一點,其實我覺得是不太容易出成績的。畢竟,指望學生自來卷,對多數人來說不太現實,外力逼一逼總要有吧?
至於聰明地卷,就是方方面面了,包括宏觀一點的,比如選科選專業選大學選職業;也包括微觀一點的,比如致力於學習效率的提升,有限的時間花費在哪裡比較值得等等。
不知道,有沒有同學能聽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