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奉化工會讓勞動精神與工匠文化融入基礎教育

原標題:浙江寧波奉化工會讓勞動精神與工匠文化融入基礎教育——(引題)

幼兒園裡來了非遺導師團(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鄒倜然

上午9時,藍印花布的非遺傳承人張劍峰準時離開工作室,前往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中園幼兒園授課。“前段時間幼兒園的老師聯繫我,想教孩子們做布包。”作爲非遺工匠導師,張劍峰告訴記者,現在幼兒園的老師們都採用“點單式”教學。

張劍峰和中園幼兒園是“非遺小匠人 文化童傳承”匠心培育工程中的一組搭檔。2024年,奉化區總工會創新打造“勞動教育+非遺傳承”雙軌並行模式,開展“稚子牛”少年勞動成長計劃與“非遺小匠人 文化童傳承”匠心培育工程,讓勞動精神與工匠文化融入基礎教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素質教育實踐樣本。

優化勞動教育

時間拉回2019年,那時奉化區總工會剛開展“稚子牛”少年勞動成長活動。區工人文化宮主任王飛回憶說,項目最初與區教育局合作,嘗試在小學低段年級開展勞動教育。每到寒暑假,工會工作人員便帶着孩子們走進田間地頭、生產車間,讓他們瞭解父母的工作。

活動開展兩年,王飛發現,由於缺乏長期的鞏固和實踐,難以將勞動技能和勞動觀念真正內化。

如何對現有的勞動教育模式進行改進和優化?奉化區總工會工作人員在深入調研過程中發現,區內部分幼兒園已經先行一步,嘗試開展勞動課程,例如讓孩子們初步體驗縫紉、藍印花布等課程。孩子們對這些新奇有趣的非遺課程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而奉化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多達90餘項。

這讓奉化區總工會看到了勞動教育在不同年齡段、以不同形式開展的可能性:既然幼兒園的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和興趣參與實踐活動,爲何不讓非遺工匠走進幼兒園,教授孩子們非遺文化呢?

於是,奉化區總聯繫區教育局,雙方協商後,以區總工會牽頭,負責統籌協調和推進匠心培育工作。同時,成立匠心培育小組,制定了“非遺小匠人 文化童傳承”匠心培育三年行動計劃。

搭建非遺傳承平臺

奉化區總率先挑選出一批具有奉化地域特色且適合幼兒園小朋友學習的非遺項目,如陶器製作、非遺糖畫等。同時,在奉化區勞模工匠隊伍中選出一批技藝精湛、責任心強的非遺工匠導師,成立導師團。

奉化區總工會穿針引線,根據就近地域原則,將幼兒園與非遺導師進行精準聯姻結對。“棠雲紙藝”和“紅幫小裁縫”這兩個非遺項目,原本就與當地鎮(街道)有着深厚的淵源,奉化區總工會便安排導師在當地幼兒園上課。對於已經與其他非遺項目建立合作關係的幼兒園,區總工會選擇尊重其原有合作模式,讓合作得以延續。

非遺工匠並非直接對接孩子開展教學,而是先與幼兒園老師接觸交流。由非遺工匠對十幾位幼兒園老師進行專業培訓,再由她們去給孩子們上課。通過“點單式”教學模式,幼兒園老師會依據孩子們的興趣偏好、認知水平和教學實際需求,向非遺導師提出具體教學內容與要求,實現非遺技藝的精準傳授。

從2022年開始,張劍峰教授便投身到中園幼兒園的老師培訓工作中。她認爲非遺課程不僅僅是傳授技藝,更是對孩子們良好習慣和品質的培養。“就像在植物染課程中,當孩子們染色完成後,老師會引導他們將使用過的木頭夾子等工具放回原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秩序感和責任感。”張劍峰說。

“多管齊下”保障傳承

爲切實保障行動計劃的有效開展,奉化區總工會多措並舉,建立健全匠心培育的各項規章制度,確保各項工作的規範和高效。

2024年9月,“非遺小匠人 文化童傳承”匠心培訓三年行動計劃啓動儀式在奉化中園幼兒園舉行。儀式現場爲張劍峰、陳亮亮、鄔彬旭等11名非遺工匠頒發了導師聘書,併爲奉化第一實驗幼兒園、西塢中心幼兒園等11所幼兒園授牌了匠心基地。

同時,奉化區總工會還設立了匠心培育專項經費,爲每所匠心基地幼兒園每年提供1萬元的支持,確保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工作的資金需求。

奉化區總工會還加強了對匠心培育工作的監督和評估,建立考覈機制,對非遺導師的教學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

“我們希望孩子能從這些非遺課程中學到實用的技能,也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奉化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說道。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