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現代交融 臺東公東高工教堂入選文化部百大文化基地
▲臺東公東教堂入選百大文化基地。(圖/記者楊漢聲翻攝)
記者楊漢聲/臺東報導
文化部於5月3日公佈首屆「百大文化基地」獲選名單,臺東市公東高工教堂以其獨特的建築美學、深厚的教育精神與社區連結實力脫穎而出,獲選爲百大之一,成爲東部地區極具象徵性的文化場域。此次肯定不僅彰顯其在臺灣現代宗教建築中的代表地位,也突顯文化與信仰、藝術與教育之間深刻交織的價值。
公東高工教堂歷史可追溯至1957年,由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錫質平神父創校時構思建設,並邀請瑞士建築師賈斯特斯·達辛登(Justus Dahinden)操刀設計,於1960年完工。教堂採用清水模工法,結合幾何造型、光影流動與宗教象徵意涵,外觀莊嚴而富現代感,被譽爲「臺灣的廊香教堂」,是臺灣宗教建築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文化部表示,百大文化基地的遴選,旨在發掘全臺兼具歷史深度與文化活力的關鍵場域。這些基地不僅保存傳統,更具備轉化與再生的潛力。公東教堂的入選,是對其在建築、教育與信仰交匯處所展現的文化價值的高度肯定。
「百大文化基地是一份榮譽,更是一項責任。」文化部指出,未來將以這些基地爲核心節點,串聯周邊社區組織、藝文空間、獨立書店、古蹟聚落與教育機構,透過主題策展、導覽解說、實作體驗等多元活動,強化場域文化能量,豐富大衆的文化參與與日常體驗。
對於此次獲選,公東高工校長李恭榮表示,這座教堂不僅是一棟建築,更是學校歷史、師生信仰與文化傳承的心靈堡壘。「能成爲全臺百大文化基地,是對我們長年致力於教育與文化推廣工作的肯定,也鼓舞我們繼續以教堂爲核心,推動藝術、文化與社區共創,讓更多人能在這裡感受到安定與啓發。」
李校長特別感謝臺東縣文化處與臺東美學館長期以來的協助與支持。他指出,今年臺東縣共有八個場域入選百大文化基地,公東教堂是其中之一,顯示地方文化實力正逐步被看見。未來,學校將積極與其他入選單位攜手合作,推動文化講座、導覽開放、教育延伸計劃等,讓這座教堂不只是宗教場域,更成爲市民與旅人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文化部也表示,透過「文化地圖」數位平臺推廣百大基地,將讓這些歷史與當代交融的文化地景被更多人看見、理解與珍惜。盼藉由這項計劃,讓文化真正走入人們日常,讓地方故事成爲臺灣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