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特派員制度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陣地活起來 精神富起來
(原標題:浙江文化特派員制度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陣地活起來 精神富起來)
建德文化特派員 “音”領鄉村振興。記者 林雲龍 應陶 通訊員 劉志強 攝
“咚噠,咚噠,咚咚噠……”海寧市許村鎮永福村文化禮堂內,跟着非洲鼓的節奏,孩子們拍手跺腳,笑聲不斷。這是日前嘉興市文化特派員金凱文帶來的音樂互動課堂現場。從7月2日開始,嘉興推出暑期“春泥計劃”文化特派課堂,全市文化特派員帶着147項精品課程走進各家文化禮堂,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充實快樂過暑假。
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最後一公里”,文化特派員正給浙江城鄉基層帶來新風貌。20年前,爲構建比較完備的全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浙江實施文化陣地工程。20年來,浙江不斷夯實文化陣地,構築精神家園,在建設以人爲核心的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體系上突破創新。去年,浙江在全國首創實施文化特派員制度,首批1574名文化特派員下沉基層,以“服務一個村,提升一個鎮,帶動培養一支隊伍”的方式,助力基層羣衆物質精神共同奔富。
“原來理論課還能這麼有趣!”日前,“我中意的村課——創新理論進萬家”台州市文化特派員宣講展演活動在臺州市路橋區螺洋街道水心草堂舉行,講故事、演情景劇、開放麥……文化特派員輪番登場,不少觀衆舉着手機全程錄像,發出讚歎。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全省各級文化特派員將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爲首要任務,用接地氣的方式把理論講透徹,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靠近新思想、踐行新思想。
精神家園,場地就是陣地。這些年來,浙江持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投入,高標準建設一批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讓羣衆身有所憩、心有所寄。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1.8萬餘家農村文化禮堂,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書法課、攝影課、剪紙課……現在,文化禮堂裡每天課程滿滿。”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村民張則花說,自從村裡來了文化特派員,禮堂人氣更旺了,生活也變得更有滋味了。
當下,人民羣衆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優不優”。文化特派員們深知,在精準對接需求,把文化陣地用好用活的同時,更要幫助基層培育自己的人才隊伍,方能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在舟山市定海區新建村,省文化特派員劉佳波策劃舉辦的“村民畫室”已培養出30多名漁民畫家。他們的畫取材於原汁原味的節慶民俗、海洋文化和漁家生活,以獨特的想象力和風格深受遊客喜愛,售價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一些作品還在上海藝博會亮相。
以文化特派員項目爲牽引,鄉野大地還長出了一批鄉村文化“新場景”“新業態”“新品牌”。
省文化特派員沈蘇杭通過“城中村爆改計劃”,爲寧波周隘陳村引進“坐”咖啡、深夜小酒館等年輕化業態,拉動村集體營收增長15%左右;市文化特派員胡迪權打造的“窯裡藝術公社”項目,推動湖州窯裡村成功創建“浙江書法村”,當地書畫產業鏈也初現雛形;區文化特派員張一鳴爲臨安東街村打造“潮動唐昌”文創共富街區項目,通過串聯南屏山公園廣場等多個文化陣地,搭建“吳越星舞臺”,讓羣衆成爲文化活動的“民星”……
一年多來,文化特派員們已累計開展理論宣講活動1.1萬餘場次,舉辦文藝演出、惠民服務等活動2.7萬場次,組建近4000支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幫助派駐地增收2.5億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