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人才資源牽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新型模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縮小城鄉文化差距,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浙江承擔着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光榮使命,於2024年創新實施文化特派員制度,系統性遴選首批1570餘名優秀文化人才派駐鄉鎮(街道)、結對村(社區)開展文化建設幫扶,全面嵌入基層文化場域,建立起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順暢通道。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的紮實舉措。
文化特派員制度注重“外發促內生”與“內聯促外引”有機結合,強調“整合性”視角,實現對多方資源的綜合高效協同應用,率先破解城鄉區域優質文化資源供給不平衡不充分難題,通過外部資源引入實現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式發展,以精準文化賦權的模式重構基層文化服務供需結構,在主流價值柔性浸潤中激活鄉村文化生產力,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厚植文化力量。
以改革創新爲動力,推進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文化特派員作爲打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最後一公里”的新型力量,始終堅持把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爲基層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問題呈現、利益聯結、徵召動員等環節,將多元化、碎片化的優質文化資源集聚整合,創新打通向基層投送的渠道,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
堅持“外引內育”,以外部優質文化資源激發鄉村內部文化活力。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農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同時亟須與之相匹配的文化供給和服務。鄉村文化建設內生式發展側重本地村民羣衆能力建設與參與,通過內部成員與外部力量的互動循環,建構內外互促、共生髮展的鄉村文化發展模式。文化特派員制度以外部優質文化資源的輸入爲契機,通過選拔宣傳思想文化機關幹部、媒體記者、文藝院團職員、高校教師、城鄉規劃師等在文化領域工作多年、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文化人才擔任文化特派員,以活動開展、平臺搭建、培訓指導等方式有效激活派駐地的文化資源以及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的能動性,努力建構優良鄉村文化生態,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動文化人才建設與鄉村全面振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發展“文化經濟”,以優質文化產業賦能基層經濟社會發展。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現象,更是一種能夠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文化與經濟協同共進,能夠實現文化存量向經濟增量、文化資源向經濟動能的轉化。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發展“文化經濟”,旨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鄉村產業振興、社會發展聯動。文化特派員通過挖掘整合文化資源、系統培養文化人才、提升優化文化環境,大力發展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鄉村文化產業,爲促進經濟融入人文、人文浸潤經濟,實現二者共生共榮貢獻力量,推動鄉村從文化資源持有者轉變爲文化生產力發展主體,助推鄉村幹部羣衆在物質和精神上共同奔“富”。截至目前,文化特派員通過文旅規劃、文創產品銷售等方式幫助派駐地增收1.9億多元。同時,文化特派員積極參與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以文化賦能鄉村自治、法治、德治,通過互助交往、集體儀式等文化軟治理形式,提高村民對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度,有效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助力“共享共富”,以資源合理配置縮小區域文化發展差距。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明確要求浙江“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範”,強調“把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作爲主攻方向”。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解決好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不平衡的問題。一方面,浙江結合“千萬工程”推進情況,根據鄉鎮(街道)、村(社區)的經濟文化條件分類定級,爲其量身定製、按需分配文化特派員資源;另一方面,引導優質文化資源更多向山區海島等偏遠地區傾斜,在項目扶持、資金投入、人才支撐等方面加大力度,通過外部力量參與本地發展,幫助縮小區域文化發展差距,有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與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羣衆家門口。
以制度改革增活力,重塑文化供需適配生態
當前,基層羣衆文化需求呈現差異化、多樣化的特點,要實現文化需求與供給精準對接,必須以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嵌入促進規範執行,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內生式發展,推動各方資源實現有效整合。着眼建立健全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制度,浙江構建涵蓋人員選派、職責界定、服務管控及評價激勵的全鏈條工作體系,堅持以系統觀念提升基層文化服務效能,將文化特派員工作從經驗化探索轉向標準化治理,爲破解基層文化服務困境提供製度樣本。
明確“權責清單”,標準化搭建“特”“派”體系。爲避免選派過程的盲目化與粗放化傾向,浙江在相關工作實施意見中明確規範“選什麼人”“派下去做什麼”“如何管理保障”等具體細則,回答好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基礎性問題。“特”要求文化特派員聚焦宣傳文化主業,在所駐鄉鎮(街道)、村(社區)範圍,重點指導1個行政村,結對1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或農村文化禮堂,承擔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基層文化活動、扶持文化產業等職責任務,全面覆蓋鄉村文化建設的現實需求。“派”指文化特派員在兩年服務週期的派駐過程中,既不脫離原工作崗位,又要實現每年駐點服務100天左右,且每個月至少赴基層指導服務一次,以彈性化配置方式有效滿足專業資源下沉與行政成本控制的雙重訴求。
着力“長效驅動”,一體化統籌管理服務。實施文化特派員制度具有長期性、連續性,需要在管理與服務耦合而成的機制規範下保留相應的自主供給空間,並加強對相關主體的激勵約束。浙江出臺《文化特派員工作實施意見》,編制《文化特派員工作參考指南》,打造包含“服務庫”“項目庫”“專家庫”的數字化工作平臺,以“訂單式”“菜單式”“預約式”文化服務機制,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同時,文化特派員工作搭建了“省統籌、市指導、縣(市、區)負責、鄉鎮(街道)抓落實”的網格化、分級制服務管理矩陣,建立“中期評估、屆滿評價”全過程考評機制,推動項目閉環落地。此外,創新性建立浙江省文化特派員之家作爲實踐交流載體,並組建三級文化特派員工作組,以常態化開展的例會制度促進資源共享、創意聯動、項目協作,打造“理論研討、經驗分享、實踐反饋”的科學化、規範化工作運行體系。
以項目落地爲支撐,築牢鄉村文化事業基石
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指出,“比較之下,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物質文明建設實一點,精神文明建設虛一點”,強調“幹工作必須虛實結合,尤其是虛功一定要實做”。抓好文化項目就是虛功實做的重要體現。文化特派員制度着眼以更大力度實現文化惠民,將虛功實做的要求貫穿始終,以“項目制”打通資源下鄉的通道,將外部資源轉化爲適合本地需求的文化公共品供給,並以項目化管理的形式強化多方協作,有效破解基層文化服務供給碎片化、需求響應滯後等深層結構性矛盾,爲補齊基層文化領域短板提供了兼具制度剛性與實踐彈性的創新解決方案。
聚焦“急難愁盼”,及時迴應羣衆實際訴求。基層文化建設千頭萬緒,抓住重點和難點,就能夠有效迴應羣衆訴求、保障公民文化權益,實現“有的放矢”。鄉村文化發展應特別關注當地羣衆的需求,通過各種方式增強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使其在鄉村文化發展中享有決定權、控制權和收益權。每一位特派員在做好基本文化服務的基礎上,深入調查研究,分層分類瞭解羣衆文化需求和基層建議,並和派出單位、派駐村(社區)聯動謀劃推出重點文化項目。文化特派員通過村民看得見、摸得着的方式,創造貼近實際、貼近羣衆、貼近生活的文化載體,積極迴應鄉村對高品質多元化文化的旺盛需求、對推進文旅融合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對挖掘提煉弘揚地域優秀文化的更高期待,持續穩定地爲鄉村提供文化服務與建設支持。
彰顯“因地制宜”,推進特色文化項目建設。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鄉村文化振興也要尊重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展現“千村千面”的特色風采。浙江省、市、縣三級文化特派員推動開展的各類文化項目建設,涵蓋保護文化遺產、指導鄉風文明建設、豐富文化服務、打造文化品牌、做強文化產業等不同類目,深入挖掘鄉村資源稟賦,盤活鄉村各種發展資源,充分體現了鄉村振興戰略下基層文化建設的地方特色和創新性導向。例如,龍泉市溪頭村“文化激活溪頭村文旅產業融合”項目、安吉縣“大餘村大研學”項目、寧波市鄞州區“羽人競渡”龍舟文化品牌項目等,既保留了鄉土文化的個性與靈魂,又展現了新時代的價值觀、審美觀。文化特派員制度以文化項目爲抓手,以項目成效論英雄,真正做到了派人才、帶資金、送項目、惠百姓,努力打造基層有感、羣衆受益的民心工程。
以全域協同聚合力,打造文化人才共建高地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過程,也是鄉村內部力量整合的過程。文化特派員制度遵循公共文化服務“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則,重構了鄉村社會關係網絡,助推地方力量整合和發展,既尊重人民羣衆主體地位,又注重有效整合分散的人才資源,以疊加效應識別價值共創主體,推動鄉村文化隊伍建設在資源均衡和資源驅動創新的情境下邁向“集團作戰”。
注重“送種結合”,培育內生性鄉村文化生態。鄉村文化振興,“送文化”是外在幫扶,“種文化”是內在驅動。文化特派員制度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服務一個村、提升一個鎮、帶動培養一支隊伍”的工作思路,將滿足文化需求與釋放文化創造力相結合,以“送”爲主,寓“種”於“送”,“送”“種”結合,推動文化供給模式由單向“投送”向主動參與轉變。該制度藉助對村民、返鄉青年及新創客的文化素養與知識體系的培育,以鄉村熟人社會的關係網絡聯結分散的村民,以組織吸納、模範帶動等方式積極挖掘和培養基層文化人才,倡導全體村民共同參與到精神文化生產的實踐過程中,充分激發廣大農民羣衆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使其在文化認同基礎上建立精神共同體,在更深層次上發揮文化聯結作用,成爲鄉村文化繁榮和社會全面進步的主體力量,進而培育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態。
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羣策羣力。文化特派員既是基層特色文化活動的積極推動者,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聯絡員。各地文化特派員充分調動和發揮鄉鎮(街道)宣傳委員、文化站站長、科技特派員、農村指導員、鄉村本地專業文化人才乃至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主體力量,集聚鄉村社會資本,促進優勢互補、羣策羣力,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協同推進基層文化建設。文化特派員與科技特派員從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角度對村民進行產業引導、培訓帶動與創新扶持,大力拓展農文旅等項目,有效促進了鄉村文化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目前,浙江已累計組建近4000支基層文化隊伍,進一步築牢了鄉村文化繁榮興盛的根基。
注重“聚才引智”,助推人才要素跨域流動。促進鄉村文化建設內生式發展,需要形成多元力量交互作用、動態協調的新格局。文化特派員制度並非孤立個體的行動機制,而是依託派出單位構建起的一個有機聯動的行動者網絡。一方面,在文化特派員選派方式上注重雙向性,即依據文化特派員的專長、意向等與派駐村先進行雙向選擇,再進行組織調配,做到人村匹配、精準對接。另一方面,省直機關、省級宣傳思想文化單位、高校等派出單位,以外部賦能參與鄉村文化發展相關項目,通過文化特派員將各自文化產品、文化人才以及文化傳播渠道等優質文化資源系統性嵌入基層,進一步實現了文化服務的“精準定製”、助推基層文化資源高效配置,促進鄉村內部組織能力的提升。作爲具有特殊資源整合力和文創策劃力的文化特派員,在合作共進中匯聚起鄉村文化建設新力量,爲把高品質文化資源送到基層“最後一公里”,提高人民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3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