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傳:謹防脫口秀滑向性別對立的泥潭

近日,在某單口喜劇競演節目,一位脫口秀新人憑藉其出色的表演,被網友稱讚爲“行業的瑰寶”。但節目之外,也有網友對當前的脫口秀表現出一定的擔憂,認爲有的內容正滑向性別對立的泥潭。

作爲一種新興喜劇形式,脫口秀確實爲討論社會議題提供了獨特空間。一些節目聚焦女性成長中面臨的重男輕女、月經羞恥、生育焦慮、性別負擔、職場歧視等問題展開討論,客觀上推動了公衆對性別平等的進一步思考。

然而,從“普信男”到“獨立女性”的刻板化調侃,從“男性凝視”到“女性特權”的相互指責,部分脫口秀的內容正逐漸偏離幽默的本質,將性別議題簡化爲反覆拿“男女對立”做文章。這也導致一些脫口秀的舞臺從思想碰撞的場域滑向情緒輸出的戰場,反而不利於促進羣體理解,甚至加劇矛盾對立。我們不得不追問,本應是情緒解壓閥的脫口秀,爲何在某些情況下卻成了挑起甚至激化性別對立的催化劑?脫口秀的邊界應該在哪裡?

從創作邏輯看,性別議題天然具有高關注度和強爭議性,可謂自帶流量。一個涉及性別差異的段子,往往能迅速點燃輿論場,帶來巨大的傳播效應。這無疑是吸引眼球的高效手段。但問題在於,有流量不等於有價值,有爭議不等於有深度。若過度利用性別議題製造爆點,脫口秀便可能淪爲情緒煽動的工具,而非有洞察力的藝術表達。

更值得警惕的是,網絡環境的極化傾向放大了這種對立。例如,調侃部分男性特質的段子可能被曲解爲“攻擊全體男性”,而諷刺某些女性現象的表演則可能被貼上“厭女”標籤。這種非黑即白的“站隊邏輯”,消解了喜劇的多元性,造成創作者和創作空間的自我設限,也讓許多觀衆難以接受。對此,有網友就質疑道:“又開始‘打拳’,難道沒有別的梗了嗎?”

與此同時,在大數據算法助推下,“信息繭房”將對立情緒無限放大。社交媒體的推薦機制偏愛情緒化的內容,越是極端的觀點,有時越容易傳播。當一個性別議題段子被截取、放大後,不同陣營的網友往往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進而加深偏見,這些被斷章取義後的所謂“金句”,也就悄然成爲製造對立和消解共識的“火星子”。

比如,某位脫口秀演員的段子“他明明看起來那麼普通,但是他卻可以那麼自信”,就一度在互聯網上被廣泛傳播,甚至導致演員本人也成了爭議焦點。一部分網友認爲此觀點符合自己的認知,但反對者則認爲,這個段子“把所有男性都罵了”,是帶有明顯偏見的“羣體攻擊”,雙方甚至在網絡平臺上開啓“罵戰”。

應當看到,脫口秀一旦陷入利用性別對立情緒博取流量的怪圈,帶來的只會是“多輸”。

比如,削弱喜劇的社會功能。喜劇的珍貴之處便在於通過幽默化解矛盾,而非刻意挑起對立。若脫口秀淪爲“站隊式”創作,觀衆的笑聲便會變味,脫口秀便成爲情緒宣泄的出口。長此以往,喜劇的那份情緒治癒、啓人深思的社會功能將被弱化,人們走進劇場,恐怕難以尋到療愈的快樂,只剩下滿場的戾氣。

比如,擠壓理性的討論空間。性別議題本身值得深入探討,但脫口秀的碎片化表達和娛樂化傾向,容易將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化爲一些梗或標籤。當帶有極端情緒的段子引導公衆討論,反而會模糊真正值得討論和解決的問題。職場平等、家庭分工等性別問題的解決,靠的從不只是那些煽動性臺詞,而是政策與文化協同帶來的改變。

比如,傷害行業的長遠發展。在網絡平臺上,不少網友都表示對重複的“性別梗”感到厭倦,認爲其缺乏創意,帶着幾分刻意挑撥的意味。倘若脫口秀過度消費、過度依賴性別對立博取關注,終將導致觀衆審美疲勞,甚至使行業的發展空間陷入不斷窄化的境地,多元題材和深度表達就會被邊緣化。

有網友把脫口秀形容爲“冒犯的藝術”。即便如此,脫口秀的“冒犯”應當是一種有智慧的鋒芒。迴歸幽默的本質,這種“冒犯”需要具備精準的觀察力以及超越二元對立的深度思考。因此,創作者在保持批判銳度的同時,須在“冒犯”與共鳴之間努力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這裡有兩個關鍵問題:

一是如何“建設性冒犯”?批判當然可以,但應當致力於指向建設性討論,而非爲了搞笑就圍着性別對立打轉。比如,與其簡單嘲諷“普信男”,不如探討這種心態的社會成因;與其一味調侃“物質女”,不如反思消費主義對性別角色的塑造。這樣,脫口秀不僅能讓人笑,還能讓人思考,推動社會觀念的進步。

二是如何重建“共同笑點”?脫口秀的魅力在於用輕鬆的方式揭示生活的荒誕,用笑聲彌合分歧。真正的幽默高手懂得,“冒犯”的終極目的不是通過簡單劃分“我們”和“他們”來製造對立,而是通過揭示荒誕促成理解,讓不同立場的人都能在笑聲中看到自己,也看到對方。

很多人對《喜劇之王》念念不忘,是因爲它令人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真正優秀的喜劇,不會停留在表面的搞笑,更不會爲博流量而陷入創作惰性、刻意製造笑點。幽默調侃應是對社會與人性的敏銳洞察和真情投射,讓觀衆在笑笑哭哭之餘,收穫思考與感動。

我們真心期待,進擊的脫口秀也能更加理性、深刻,少一些對立撕裂,多一些理解共鳴。

(來源:浙江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