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廣旅廳微信號推文,從“魯迅夾煙”景牆談到景區“輿情焦慮”

“歷史文化傳承需要辯證思維,既尊重歷史真實,又彰顯時代精神;既保留原貌原狀,又加強引導解讀。”針對紹興魯迅故里景區標誌性的“魯迅夾煙”景牆被投訴一事,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官方公衆號“浙江文旅政務”8月27日推送評論文章。

近日,魯迅故里景區門口的“魯迅夾煙”景牆被投訴引發廣泛關注。投訴者認爲原畫是魯迅在家裡抽菸,而景牆去掉了背景,有引導人在室外聚集抽菸之嫌,還會誤導青少年,要求更換。25日,紹興魯迅故里景區迴應:景牆是魯迅故里的組成部分,已成爲海內外遊客的打卡地。景區始終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不輕易改變魯迅故里在廣大遊客中的既有形象。

“煙不離手”是魯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浙江文旅政務”的文章認爲,煙之於魯迅就像菸斗之於馬克思,圓頂禮帽之於卓別林,雙截棍之於李小龍,已超越物品本身,而成爲獨特標誌和精神象徵,“風雨如晦的年代,菸草伴隨着魯迅先生度過無數不眠之夜,催生出一篇篇醒世之作。在青年的思想覺醒與進步抗爭多次被打壓反覆時,他以煙敬奠、爲青年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他以煙爲伴、孤身戰鬥;在經濟積貧積弱、民衆思想麻木的社會現實中,他以煙喻人、鮮明批判。”

這篇題爲“魯迅:當思我爲何吸菸,非學我如何吸菸”的文章表示,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批判精神、“俯首甘爲孺子牛”的人民立場、“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的鬥爭精神跨越時空,“在代際傳承中,魯迅不再是課本里的遙遠符號,而是嵌入青年日常的‘精神插件’。‘爲先生點菸’是很多年輕人到魯迅故里景區必打卡的項目,這或許只爲表達崇敬之情,並非推崇抽菸。”我們不鼓勵抽菸,但從“煙”中看到的不應只是其危害,更要看到魯迅先生作爲新文化運動旗手,用“煙”燃起的熊熊精神火苗和拳拳愛國之心。

文章進而指出,近年來,文旅行業尤其是旅遊景區成爲“熱搜常客”,許多景區因而患上“輿情焦慮”,在恐投訴、恐輿情中亂了方寸、慌了陣腳,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堅定不移的勇氣。歷史文化傳承需要辯證思維,一方面是尊重真實的歷史,無需因“道德完美”而做過度“美顏”甚至篡改,更不要因爲過時了就大肆“醜化”“誹謗”,而應原汁原味地呈現歷史,秤在每個人心中。同時,景區作爲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景,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的當代價值,關注其精神特質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與社會思潮的契合點、與年輕人的共鳴點,才能以文化人、以史爲鑑,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