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設建材工會創新聯盟機制破題“產改”

高溫天即將到來,浙江仙琚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污水處理系統面臨“大烤”。關鍵時刻,杭鋼集團紫光環保臨海公司工藝主管王玲蘭送來“及時雨”。“我們天天和王工聯繫,她非常耐心地解答污水處理環節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仙琚製藥”工會副主席王萍萍說,在王玲蘭的助力下,曾經困擾“仙琚製藥”的刺鼻氣味與高能耗難題得到解決,“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拓寬了公司技術團隊的管理思路和視野。”

這看似尋常的技術幫扶背後,是機制的創新。作爲全國機械冶金建材工會系統非公企業深化產改試點基地,浙江省建設建材工會創新構建“國企—民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聯盟機制。針對非公企業普遍存在的技術支撐弱、創新平臺缺、人才梯隊斷等痛點,該機制以地域相鄰、行業相近、產業關聯爲原則,將國企、民企串聯成鏈條,優選國有龍頭企業擔任“鏈主”,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共育、難題共破等方式,逐步加深“鏈上”企業之間聯繫,最終構建起覆蓋設計、生產、施工、運維全鏈條的聯盟網絡。首批6家國企“鏈主”已串聯起30餘家上下游非公企業。

技術幫扶,重點要幫在“心坎”上。爲此,“產改”聯盟定期召開技術聯席會議,集結企業骨幹與高校教授共研行業共性難題。例如,針對建築行業普遍存在的大體量大跨度異形鋼構的安裝精度問題,聯盟內的勞模工匠經研討,創新引入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該技術能在施工中快速獲取構件實際尺寸,並與設計圖紙實時比對,從而及時發現並修正偏差,確保構件之間的連接符合設計要求。針對民企在創新過程中的薄弱環節,6個“產改”聯盟還分別依據各自行業領域量身定製“幫扶菜單”,由民企根據自身實際生產需要選擇幫扶內容,國企的勞模工匠帶隊上門開展“勞模工匠助企行”活動,幫助上下游企業解決數字化服務、節材環保、工藝攻關等方面的難題。

在技術幫扶的過程中,民企的創新活力與獨特優勢爲國企打開了新的視野。在中建八局浙江建設有限公司與浙江鴻翔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幫扶的過程中,發現“鴻翔”在新材料領域有着明顯的研發優勢。於是,在“產改”聯盟機制框架下,雙方迅速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平臺,由中建八局浙江建設有限公司的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孫學鋒、博士張文津與“鴻翔”兩名90後技術員結成“1+1+2”創新小組,共同攻關新型智能建材。截至目前,“產改”聯盟依託該模式,已攻克異形鋼結構AI建模、建築機器人集羣施工等技術難題,獲得6項發明專利。

“產改”聯盟帶來的不僅有“外聘”技術官,還有“外聘”教官。今年4月,浙江省建工集團依託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浙建工匠學校”,向聯盟內民企敞開大門。該校創新“學歷+證書+競賽”三維培養機制,並與院校合作開設“訂單班”,定向輸送建築工業化、智能建造等領域人才。在爲行業“輸血”之外,“產改”聯盟同樣注重以“傳幫帶”爲核心的“造血”機制,聯盟成員工會設立專項獎勵:若國企師傅所帶民企徒弟取得突出成績,可獲最高萬元獎勵。這種“造血”與“輸血”並重的模式,正加速推動“產改”聯盟內建築工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躍升。

(浙江工人日報記者金鈞胤 鄒偉鋒)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