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推進司法提升工程 讓公正可感可知

司法公正不但要實現,還要以能被人民羣衆感知到的方式實現。近年來,浙江省紹興市兩級法院堅決扛起“楓橋經驗”發源地法院使命擔當,深入推進全市法院司法公正全面提升工程,聚焦降低解紛成本、強化裁判兌現、提高司法認同等重點,做深做實做優“感受公正”,努力讓人民羣衆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從“以我爲主”到“主動融入”,讓解紛成本更低

“後續有什麼問題,隨時可以來找我。”諸暨市楓橋鎮社會治理中心的調解員俞振華對剛達成和解的當事人說道。這是“雙向派駐”機制建立以來,俞振華接到的第一份“派單”。

2024年,爲更好融入“黨委領導、多元參與”的基層治理大格局,紹興市6個基層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全部整體入駐縣級綜治中心,30家人民法庭與鎮街綜治中心實行“雙向派駐”機制,助推綜治中心真正做實“一窗受理—非訴調解—法院立案”的糾紛分流化解機制,讓更多糾紛在萌芽階段被“低成本”“零成本”解決。

如何進一步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紹興法院依託全市共享法庭,推動村社幹部、網格員、志願者等力量共同發揮作用,法官加強對綜治中心、人民調解組織的指導和培訓,與鄉鎮街道合作打造“村社書記解紛團”,累計參與培育“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382人、省級金牌調解室18個,爲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

“下午調解了兩件糾紛,一件工程糾紛,一件中介合同糾紛。”越城區坡塘村黨委書記、坡塘村共享法庭庭務主任羅國海說。“村社書記解紛團”藉助“共享法庭”平臺,參與社會解紛,已成爲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新“密鑰”。作爲“村社書記解紛團”首批成員,羅國海一年來成功調解390餘件糾紛,調解成功率達70%。

另一邊,科技的力量也驅動着解紛模式的煥新。柯橋區人民法院推出首個司法領域圖案查重比對應用“版權AI智審”,幫助法官對案涉作品進行查重,提示法官加強權屬審查。同時,“版權AI智審”微信小程序也已爲3.3萬市場經營戶提供一鍵溯源、創新比對服務,從源頭預防圖片版權類糾紛。

“感受公正關注的不僅僅是某一個司法程序是否正當、裁判結果是否符合法律規定,還關注人民羣衆解決糾紛的成本是否低廉、體驗是否優質。”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軍斌表示。

爲了讓公平正義更便捷、更可及地走近羣衆,紹興法院從“當事人一件事”理念出發,開展“立調審執破一件事”“人民法庭一件事”等一系列“小切口”機制創新,把“打官司”的各類事項、程序歸集爲“一件事”,重塑解紛流程和場景,促進糾紛一次性、實質性化解,爲羣衆減負、讓正義提速。

從“單打獨鬥”到“三級聯動”,讓裁判兌現更實

“法官都找到村裡來了,我們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把錢還清也算是了結一樁心事。”越城區馬山街道紅墅村村民委員會辦公室裡,村黨委書記陳華芬對被執行人老李耐心勸解道。

執行約談的地點從法院變成了村委會,由村社一把手直接參與執行約談、督促履行,這樣的場景在紹興已成爲常態。2024年以來,紹興法院以“三級聯動”爲突破口,探索破解執行難。“三級聯動”就是在黨委領導下,廣泛發動鎮村幹部、網格員、羣衆參與協助執行,助力開展文書送達、執行督促、查人找物等工作,從縣、鄉、村三個層面凝聚起綜合治理執行難的強大合力。

在新昌縣,沃洲鎮黨委召開專題會議支持人民法庭工作,由鎮黨委牽頭,廣泛發動幹部羣衆參與,以分區包乾、任務細分的形式,協助法庭對轄區內的終本案件開展攻堅行動。

在上虞區,全區按照“黨羣抓組織、政法抓業務、派出所抓主導”條抓塊統、分工協同原則,拉起執行經緯網,明確一名網格骨幹擔任村級政法聯絡員,全網絡、全方位、全天候支持執行、協助執行,讓當事人找得到“主事人”、解得了“心頭難”、拿得到“勝訴錢”。

各級高效聯動協作,賦能綜合治理,把執行破難工作做成了基層治理的分內事。2024年,紹興法院累計出清終本案件10150件,出清標的額68.34億元。

從“紙上記”到“線上集”,讓司法認同更高

1998年,“民情日記”在紹興嵊州誕生,成爲廣大黨員幹部密切幹羣關係、解決實際問題的“法寶”。紹興法院主動走訪、貼近羣衆,掌握羣衆司法需求,爲百姓排憂解難,一本本“司法民情日記”顯得“有血有肉”。

時代在變,人民羣衆的司法需求在變,服務人民羣衆的途徑必須與時俱進。

“法官看到我的留言後組織調解,結果我很滿意,也讓我感受到了法院的公正。”當事人小李對前來回訪的嵊州市人民法院督察部門幹警說。

此前,小李收到了法院的傳票,因不瞭解審判流程,他誤以爲法院會對案件直接判決。小李於是掃描了隨案送達的“司法公正在線”應用告知書上的“案件碼”,給法院留言:“案件能不能協商解決,我不是不還錢,別人欠我工資沒要回來,經濟確實困難。”

之後,法官聯繫到他,表示根據他的留言,在徵求原告意見後,將對二人進行調解。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並簽署了調解協議書。

“司法公正在線”應用讓羣衆反映問題有了新路子,“司法民情日記”的記錄形式實現了迭代升級。同時,紹興法院將12368司法服務熱線、信訪申訴平臺以及其他線下途徑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全量歸集,形成“司法民情意見池”,限期三日內反饋,並進行電話回訪。一年來,共收集羣衆意見3136條,其中諮詢辦事類2047條、投訴舉報類1089條,做到了100%的案件賦碼、100%的及時反饋、91%的滿意率。

從“本上”到“線上”,從解決“個性問題”到推動“類案治理”……“司法民情日記”的載體在升級、內涵在轉變、領域在拓展。

在諸暨市人民法院,該院建立了司法建議與代表建議銜接轉化機制,通過深化信息互通、優勢互補、監督互動,合力推動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社會治理聯動效能得到充分激發。

在嵊州法院,該院建立了司法民情觀察員制度,代表委員、行業協會、機關單位等領域百餘名司法民情觀察員的“觸角”遍佈鎮街村社,在司法民意互動、矛盾糾紛化解等方面發揮作用,已然成爲促進基層治理、提升感受公正中的“活躍細胞”。

“以人民羣衆的評價作爲最終評價,是‘司法民情日記’的生命力所在。”張軍斌表示,紹興法院將持續深化機制創新,真正把老百姓想要的“說法”給好、給準、給到位,在排憂解難中傾聽民意、迴應民聲、凝聚民心,努力讓司法公正更可觸、更可感、更可信。(記者 餘建華 通訊員 朱淑萍)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