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如何打破“成長的煩惱”?2025年經濟增速錨定5.5%左右,消費科技雙輪驅動|經濟大省挑大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柳寧馨 杭州報道
2025年,浙江如何擔起“經濟大省挑大樑”的重任?
“創新浙江”鮮明標識背後,浙江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正在逐步加力。
1月14日,浙江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浙江省代省長劉捷代表省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4年浙江全省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2025年預期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在經濟增長目標背後,浙江提出的重點工作任務是:提振和擴大消費,切實增強消費促發展基礎性作用;抓好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以創新浙江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等。
其中,提振和擴大消費被放在了重點任務的第二項。2025年,浙江將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以上。
“創新浙江”戰略則有了更系統的工作方向,浙江在2025年將做深做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的文章、做深做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文章、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等。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不能僅僅停留在概念的認知之上,要有項目和主體產業,要有規模和利潤,創新浙江包含豐富內容的系統工程。浙江此前在創新資源方面優勢並不明顯,短板突出。經過6、7年來的不懈努力,浙江重視研發投資,杭州、寧波都成立很多新型研發機構,這些補充科創短板的做法爲2025年系統性地推進創新浙江建設打下了基礎。
“浙江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預計達3.2%,政府、社會、企業創新研發投入持續增加,說明通過創新驅動發展的共識已經達成。特別是浙江研發投資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企業,推動了科研成果轉化爲生產力的進程。”曾剛表示。
2025年經濟增速劍指5.5%左右
浙江2025年設定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在曾剛看來,浙江近幾年在國內表現比較亮眼,2024年預計GDP增速爲5.5%,特點是經濟效益比較不錯,民營經濟比較發達。除了經濟增速和規模表現不錯之外,浙江產業結構調整成效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支撐作用不斷彰顯。儘管現在產業結構調整仍未結束,但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曾剛認爲,共同富裕是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不同羣體之間、城鄉之間差異比較小。未來,還需要關注浙江GNP指標和能效指標的變化,重點關注中高端產品升級、服務升級方向,特別是科技服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不少省份2025年兩會中,提振消費都放在重要任務靠前的位置,這與此前中央的定調方向一致。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明年九大重點任務首位。其中特別提到,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
當前中央提振消費的背景下,浙江出臺了具體政策,這也與浙江共同富裕的先行示範發展目標完美對接。浙江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人羣之間的收入差別在減少,與其他省份相比,浙江在推進中低收入羣體減負方面具有更加優越的條件。“中低收入人羣收入水平提高越多,當地潛在消費能力則越強,未來當地市場繁榮希望則越大。”曾剛說。
劉捷在作報告時表示,2024年浙江創造性開展“兩新”工作,完成工業設備更新14.2萬臺(套)、電梯更新10025臺,預計家電、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分別增長24%、35%。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商學院副教授夏向陽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浙江正在制定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支持手機、平板電腦等數碼產品購買補貼,增加家電補貼品類,涵蓋智能家居等傢俱用品;同時,浙江全面排摸住宅老舊電梯、老舊漁船、農業機械等設備的更新需求,爭取更多中小企業項目納入國家清單,確保更新電梯1.3萬臺以上。
在提振消費方面,曾剛認爲,浙江可以把重點放在消費品以舊換新上,大規模設備更新則需要因地制宜、穩妥推進。
“現在浙江包括全國產業轉型升級都在加速,大規模設備更新意味着固定資產和硬投資比較多,這類重資產不一定直接帶來投入產出效率的迅速提高。因此在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方面,要考慮新質生產力下的新的生產方式更新,而不能將其簡化爲設備更新、機器換人。”曾剛提醒道。
浙江發展服務業可以注重一些新方向。在科技服務方面,一批浙江企業走向省外,爲當地提供基於人工智能的科技服務,未來還可以將浙江科技服務推廣到全球,這是一個有潛力的方向,也與浙江數字經濟發展堅實基礎密不可分。放眼2025年,浙江政府對科技服務發展的支持力度可以再大一些。
破題創新浙江
“創新浙江”是浙江打出的一個鮮明標識。
2024年11月,浙江就召開了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動員部署會暨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浙江省委書記王浩在會上表示,深刻認識破解浙江高質量發展新的“成長的煩惱”,關鍵在創新。
夏向陽認爲,創新浙江的定位體現了浙江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
“浙江發展創新的特色主要在於擁有創新活力強、產業基礎好、韌性十足、政策支持力度大的民營經濟優勢,擁有‘企業出題、機構解題、市場閱卷’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擁有科技創新源頭供給能力持續提升的高能級平臺建設與新質生產力導向的產業平臺持續優化機制,擁有政策環境優越、金融支持有力、人才吸引力強的良好創新生態。”夏向陽表示。
日前,浙江發佈了《關於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7年,科技創新強、產業能級高、創新主體活、創新生態好的創新浙江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劉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5年,浙江提出以創新浙江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任務,做深做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的文章。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全年研發投入強度達3.3%左右,實施重大科技項目400個以上,新引進頂尖人才40名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0萬人。
例如,《方案》提出,支持柔性引才用才,淡化全職、戶籍、社保等方面要求,探索項目、經費、團隊、編制等跟隨人才流動。
在曾剛看來,柔性引才全國都在做,浙江應以更大規模、更系統化的方式推進這項工作,甚至未來應前置到大學培養人才、就業環節,讓高校教育和企業招聘在更早的環節進行有效匹配、雙向奔赴,這是浙江值得探索的方向。
夏向陽認爲,浙江仍需突破人才發展的區域不平衡、疏通高層次人才引留難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破解產教融合“合而不深”的“兩張皮”問題等瓶頸制約,未來仍需要從頂層設計上進一步優化引才流才用才體制機制,提升人才服務深度和廣度,徹底破解制約創新發展的人才制度和政策藩籬。
積極補短板
高等教育資源一直是制約浙江發展的明顯短板,近年來,浙江在積極補短板,同時注重高校企業創新資源的流動和轉化。
2023年6月,浙江出臺了《關於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加快普通高等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並配套制定了9個文件,形成了“2+9”高水平大學建設政策體系,超常規力度支持高校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秀學科。
2025年浙江兩會,浙江省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汪愛英帶來的建議是希望進一步拓寬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之間的科教產融合通道,選拔培養更多高精尖創新人才。
汪愛英建議,浙江省教育廳能加大對類似國科大寧波材料工程學院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政策支持,如開展工程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設立專項工程博士名額計劃,以及將學院納入浙江省各類教育資源申報評選範圍等。最終,能優化健全以重大科創平臺爲策源支撐的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加快培育和匯聚更多創新人才,爲因地制宜發展浙江海洋科技新質生產力提供創新支撐。
除了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舉措,浙江還將做深做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文章、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等。2025年,浙江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7.5%。爭創新一輪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6.5%以上。
實現科技、產業融合,金融力量支持十分重要。2025年浙江兩會上,浙江省政協委員、致公黨省委會常委、火石創造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金霞建議,成立科技金融創新聯合體,探索科技、金融和數據三個核心生產要素的高效融合,創新與鞏固科技金融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流程、探索完善面向科技企業的價值和風險評估模型。
曾剛建議,浙江還可以鼓勵企業以浙江爲中心,建立一個涵蓋全球、全國的創新網絡,讓其它地區的信息、技術等研發資源爲浙江企業所用,可以依託此前浙江在全球的商會網絡,推動貿易網絡向經貿、更新網絡的轉變,注重發揮浙江在研發方面的全球鏈接作用。
“也就是在原有浙商全球網絡基礎上,增加創新的新內容。例如,和外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機構建立更多聯繫,共同搭建跨地域研究平臺、創新飛地。”曾剛說。